素音雅韵 艺无止境——访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

2022-06-20

6月17日下午,豫剧王(素君)派艺术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在市豫剧艺术中心举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亲临现场参加揭牌。5岁学艺,7岁登台演出,13岁正式进入剧团,王素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曾作为全国文化系统的先进生产者,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在舞台上一站就是80多年的王素君,艺术生涯中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天,记者采访了王素君。

7岁登台演出

王素君家境贫寒,父母均是穷苦农民。灾荒年间,年仅3岁的她跟随家人四处乞讨。在周口市扶沟县与家人走散后,她被当地剧社的乐手王清书收养,自幼走上从艺的道路。她对家乡和家人的印象很模糊,记忆中自己是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人,1933年出生。

“被收养后,我开始跟着戏班讨生活。我从小就是个戏迷,看到演戏就高兴,也愿意学,五六岁就开始学戏了。”王素君说,至今仍记得童年时她每天天不亮便到村外练嗓子,白天练武、演出,晚上在油灯下听养父讲戏路。凭借着天赋和勤奋,王素君7岁时就在剧社登台演出。

1946年,王素君加入开封市工人剧院,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王敬先同台演出,被誉为“汴京三王”。1959年,她调入河南豫剧院一团,与常香玉同台合作,为观众留下了《拷红》《花木兰》等经典剧目,赢得广泛赞誉。1956年,年仅23岁的王素君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以《小二姐做梦》获演员旦行一等奖;又与王秀兰、王敬先联袂主演《王金豆借粮》中的王金豆,荣获生行一等奖,成为大会荣获双料一等奖的年轻演员,自此被誉为“豫剧生旦两门抱”。

1956年5月,王素君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生产者,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王素君作为“汴京三王”之一,应邀在河南省军区礼堂为毛泽东及多名中央领导人演出她的代表剧目。

开辟豫剧艺术新天地

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历练,无论生角还是旦角,王素君的艺术造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的唱腔圆润宽厚、清纯质朴,为观众塑造了小二姐、秦香莲、祝英台、袁玉梅、岳飞母亲、王金豆、吕蒙正、张君瑞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特别是她在《桃李梅》中饰演的三妮袁玉梅,先以花旦出场,后期女扮男装改换小生,生、旦转换灵活自如、生动传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代表作“秋江河下水悠悠”“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和“小二姐家住在汴京城里”等著名唱段至今仍在戏迷中广为传唱。

王素君一生挚爱戏曲事业,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学习,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她创造的豫剧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成为河南戏曲史上的瑰宝。

1985年离休后,王素君一直呕心沥血、广育桃李,为戏曲艺术的发展、传承而无私奉献。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戏迷无偿演出、教戏;组建“老年乐”剧团、“素雅剧社”,创办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培养豫剧各流派传人,为传承豫剧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奉献光和热。2012年,在河南戏曲流派拜师活动中,王素君先生的王派艺术作为豫剧唯一小生流派在活动中举行了收徒仪式。如今,王派入室弟子有20余名,遍布省内外文艺团体。一大批青年演员已崭露头角,成为王派艺术的传人,是我省戏曲舞台上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到漯河传艺

时光荏苒,王素君如今已89岁高龄,但她仍活跃在舞台,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尽心尽力,以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奉献出自己的所有。近日,王素君来到漯河参加豫剧王(素君)派艺术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在漯期间,她每天都在酒店里接待慕名而来的学员,为他们指点迷津,鼓励他们在舞台上成就人生价值。

谈及漯河这个城市,王素君说:“漯河在我心里是一座既美丽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我曾多次来漯河演出。从艺60周年的庆祝演出就是在漯河举办的。漯河市豫剧团在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好。去年,我看他们演的《郾城大捷》,感动得落泪了。从这部戏剧中可以看出青年演员对豫剧的热爱,也可以看出漯河市委、市政府对豫剧事业的支持。”

王素君告诉记者,去年她接到漯河市豫剧团的邀请时就非常想来,但因为身体不好,未能如愿。“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到漯河去传艺。之后,我开始锻炼身体,练站、练坐、练走路。今天我终于来了。”王素君说,对于漯河市豫剧团的发展,她建议一定要重视培养人才,有人才就有好戏。要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能演青衣也能演花旦,能演武生、小生也能演老太君。对老同志来说,不能停下脚步,还要继续学习;对年轻人来说,要全面发展,勤学苦练。

“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这是采访中王素君说得最多的话。她表示,只要还能动,她将继续传艺,让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文化有崇敬感,点燃他们的热情,把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实习生 张爽爽

编辑:许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