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育种战

2022-04-21

                                                                      疫 情 下 的 育 种 战

                                                                                     本报记者 杨 光

目前正是小麦杂交授粉的关键时期。疫情给农业科研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4月19日上午,在市农科院试验基地,农业科研人员正在抓紧时机开展小麦人工授粉工作。

当天上午,天气晴朗,在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田,农业科研人员根据亲本间的不同性状仔细地选择父本,先将颖壳剪开,促使花粉散开,然后打开已经去雄的母本袋子,授粉完毕后,再将母本的袋子封口,并挂上标注父本、母本品名和授粉日期的标签。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很烦琐。

“我们今年配制了1500多个组合,在试验田里已经连续工作了半个月。”研究实习员乔冀良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是他们的“农忙”时节之一。今年由于疫情,没有工人帮忙,他们为了完成授粉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地头吃点方便面充饥。

“试验基地的小麦选育每年只有一次机会,时间漫长,过程烦琐。但我们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选育出好品种。”副研究员曹燕燕介绍,小麦育种从配制杂交组合到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至少需要10年时间。经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漯麦163、漯麦49和漯麦906等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

图为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对小麦进行人工授粉。  本报记者  杨光   摄


编辑:王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