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味休闲食品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
——探寻卫龙美味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基因密码
12月15日,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又喜添一家港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在上市仪式上,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平在致辞中表示,登陆港交所是卫龙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过往成绩的总结,更是全新篇章的开启。在这个新起点上,卫龙将以崭新的面貌继续前行,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早日将中国美味带到世界各地,实现“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的美好愿景。
当天,在抖音、微博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卫龙港交所上市成为热点和热搜话题。在一片赞叹声中,也有人不解:“卖个辣条也能上市?”“卫龙凭什么?”
在上市仪式新闻发布会现场,各大媒体记者也纷纷向刘卫平提问:“公司目前的业绩怎样?未来的发展规划、竞争优势及前景如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卫龙在降糖降盐减脂和健康化方面有哪些成果?将如何发力?”……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卫龙,走近言语不多、低调质朴的“辣条一哥”刘卫平和他带领的团队,探寻卫龙发展壮大、成功上市的基因密码和一系列公众关心问题的答案。
刘卫平是湖南平江人,但世界上第一根辣条的诞生地却是漯河。
“我选择食品行业,是考虑到民以食为天,只要用心去做,一定可以做成一个品牌。”这就是刘卫平最初的想法。“选择到漯河创业,是因为我了解到这儿的创业环境不错。”刘卫平坦诚地说。
1999年8月5日,21岁的平江县安定镇青年刘卫平背起行囊,告别亲人,北上漯河。当时的他并不能预料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创办的企业卫龙美味会在港交所成功鸣锣上市。但是,已经在心里萌芽的梦想如同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他一路向北来到中原。
怀揣创业梦想的他,同时还拥有家乡祖辈人传下的做酱干的技艺。到漯河之后,他试着做酱干到市场上卖,但是漯河人却吃不惯这样的豆制品。
首次尝试不被市场认可,刘卫平一度陷入了迷茫。
2000年9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沙河汤汤,刘卫平独自在河边散步思考。在岸边一棵大柳树下,走饿了的刘卫平遇到一个卖牛筋面的老太太。他在小板凳上坐下,要了一碗从没尝过的牛筋面。没想到,这碗好吃的牛筋面成为刘卫平打开调味面制品行业的钥匙。
“那碗牛筋面的口感很好,当时吃着吃着灵感就冒了出来。北方盛产小麦,有充足的原料,如果我把豆制品换成类似的牛筋面制品,再加上湖南特有的辣味酱料,会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呢?”刘卫平说,想到这儿,他内心突然敞亮了。他向老太太详细了解了牛筋面的相关情况后,立即找到了生产牛筋面胚体的老板芦学立,两人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因为牛筋面相对较细,无法呈现最佳的食用体验,所以需要进行胚体形态改良。经过不断研究、改进生产模具和机器设备,刘卫平最终在牛筋面胚体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根用面粉做的“鱼条”,后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辣条”,而生产辣条的机器迄今为止依旧在业内被称为“鱼条机”。
2003年,“卫龙”商标注册成功。卫龙辣条销量持续攀升。
看到卫龙在辣条行业做得风声水起,刘卫平家乡很多做酱干的企业开始上马辣条生产线,全国各地的辣条生产厂家和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达到了上万家。卫龙带动了调味面制品行业兴起。
商海弄潮,没有目标叫漂泊,有目标才是航行,无论风向怎样都不会随波逐流。
刘卫平一开始就把辣味休闲零食当成了事业来做,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
2005年至2007年,辣条行业市场出现淡旺季。很多企业趁着旺季赚一把,淡季就放假休息。而在卫龙,淡季却成了宝贵的员工学习培训、改造和研发生产设备的时间。
“淡季我们就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同时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刘卫平说,在那个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休闲食品如面包、蛋糕等,都有标准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设备,而中国的传统风味美食大多以手工制作为主,没有自动化设备,辣条更是这样,“我们研发的第一台机械化的模具是切条机,替代了人工切辣条,灵感来自于养牛场的自动化切草机”。
就这样,三年的淡季,卫龙辣条的生产设备在持续进行的自主研发改造中不断升级迭代,产品品质更加稳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远高于同行。
2008年,已经积累了2000多万元资金的刘卫平,依然低调地开着10万元的轿车,却拿出所有积蓄上马50台拉伸膜包装机。当时每台拉伸膜包装机的价格是50万元,总投资2500万元。就是这些设备的投用,让卫龙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亲嘴烧,一经上市便销售火爆。
2013年至2014年,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期。
为了寻求突破,2014年,刘卫平来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随后又带着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南下广州请教光华管理学院的主讲教授。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在与教授助理的交谈中找到了破除瓶颈的方向。
“因为我手里提着卫龙辣条产品,那个教授助理一见到我就说‘你是卫龙的吧?我对卫龙辣条真是又爱又恨啊!’”说到这儿,刘卫平笑了,接着告诉记者,“当时我急忙问,为什么是又爱又恨?教授助理说:‘爱的是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卫龙辣条一直陪伴着我;恨的是现在上班了,在我工作的地方买不到卫龙辣条,即便买得到,那透明的大包装袋也显得太不高级了……’”
刘卫平马上意识到,他们的产品给消费者的体验不够好,销售渠道也需要拓展。
在回漯河的路上,刘卫平就迫不及待地与公司管理层通电话,提出要认真思考两个议题:一是如何改包装提升消费体验,二是如何让消费者能随时买得到卫龙的产品。
这一阶段,刘卫平明确提出了“外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内以创造者为本”的理念。
2015年,卫龙开始组建团队,拓展出了大卖场、连锁便利店、CBD周边等销售渠道,包装也由原来的透明塑料袋升级为既简约又有高级感的白色包装,深受消费者喜爱。就这样,困扰卫龙的瓶颈终于被突破。
刘卫平和他的团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与工作中捕捉灵感,坚守主业、创新思考。“开发魔芋爽这个新品,源于一次吃火锅时的发现。而生产魔芋爽的脱水设备的发明灵感,则是受洗衣机甩干桶的启发。”刘卫平说,卫龙魔芋爽吃起来Q弹的好口感,除了原料好,还有一个秘密就是他们研发出了脱水设备并运用到魔芋爽的生产中。
2015年,魔芋爽新品的量产和全新营销渠道的叠加效应,使卫龙再次步入高速发展期。
目前,卫龙的经销商数量已经达到数千家。二十多年来,刘卫平初心不改,坚守在辣味休闲食品领域,带领团队脚踏实地,创新深耕,使卫龙一直走设备自主研发、持续更新迭代和产品不断创新、品质持续提升的路,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
“目前,我们的辣味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了包括香辣、酸辣、麻辣等多种口味,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开发出了魔芋爽、风吃海带等蔬菜制品,以及软豆皮、78°卤蛋和肉制品等。从收入来看,2021年,卫龙的调味面制品和蔬菜制品的年零售额均超10亿元。”卫龙美味CEO孙亦农说。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1年零售额计,卫龙在中国所有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6.2%,在调味面制品及辣味休闲蔬菜制品细分品类的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辣条行业的生产乱相。随后,监管部门对辣条行业进行整治。卫龙在此次事件中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当时我们把辣条自动化车间的生产流程拍成照片传到网上,有网友点赞,也有网友依然不信,说照片是P出来的。”卫龙美味高级副总裁彭宏志告诉记者,为了给卫龙辣条正名,他们邀请了网络大V走进辣条生产车间进行现场直播。洁净的车间、先进的设备、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打消了网友的疑虑。卫龙在此次事件中起死回生。经过这次洗礼,全国辣条行业生产厂家锐减。
“作为辣味休闲零食行业的龙头企业,卫龙有责任推动行业走稳、走好,迈向新高度。”在卫龙港交所上市仪式上,刘卫平在致辞中这样说。
在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同时,怎样让辣味休闲食品更健康?卫龙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不断规范和提升行业标准。
2020年,卫龙参与制定了《调味面制品》首个团体标准;2021年,卫龙又携手SGS实施“夯实全球食品安全体系基础,筑牢FSSC22000和HACCP根基”项目,向业界普及国际食品安全条例。
2022年7月6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重磅发布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
在此次研讨会上,卫龙正式宣布实施“辣条升级”战略,与中粮粮谷、中粮油脂等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大连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了“产学研融合战略合作”项目,以更严苛的标准为消费者带来更高品质、更放心的辣条。
据了解,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的制定遵循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文件精神,“降油、降糖、降盐、控添加剂”是其主要特征。
发布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谈到:“修订后的(调味面制品)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数量减少了七成以上,盐含量下降17.7%,油含量下降1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也对该标准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与引领行业向安全、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
目前,在行业内,卫龙在原料、工艺、生产、研发、渠道、销量六个方面领导优势明显。原料方面,卫龙精选优质小麦、一级大豆油等;工艺方面,坚持非油炸、0反式脂肪酸、0甜蜜素,获得多国食品标准体系认证;生产方面,卫龙引进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研发方面,卫龙成立研究院,并与大连工业大学及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研发健康化食品;渠道方面,目前卫龙有近20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69万多个终端。基于原料、工艺、生产、研发、渠道上的领先优势,卫龙辣条一年卖出100多亿包,热销30多个国家,保持“全球销量领先”地位。
卫龙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引领行业往规范化、品质化、健康化方向前行。
“企业数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是技术赋能生产,可以助力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成本,是实现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卫龙美味CEO孙亦农说,“早在2014年,卫龙就已拥有标准的10万级洁净全自动化无菌生产车间,采用了先进自动化设备,引入了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系统。未来,数智化也将是卫龙优化升级的一大方向。”
目前,卫龙三期园区杏林工厂正在建设中。该工厂的部分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行,四期项目也正在筹划建设之中。这些新建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智能设备,借助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更多成本。
“2020年至2021年,我们投入几千万元搭建了龙天下系统平台,涵盖了采购、销售、仓储物流、人力资源、办公管理等20多个项目;投入1000多万元和腾讯合作建设了公司的私有云。”卫龙美味高级副总裁彭宏志说,目前公司的线下业务已经全部搬到了线上,从供应链端到销售端,从原材料到生产车间,从人力资源管理到计件工资核算发放,从仓储物流到发货结算,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研判再到提供决策参考,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在卫龙工厂正全面推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比如,我们的一个仓库存放50万件货品,一天要发20万件货品,我们的订单又是零单居多,一个物流车要拼装好多个订单,人工发货经常出现发错的现象。自从上了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之后,仓库内飞跑的智能AGV小车替代了人工,会按照系统指令自动寻找相应的产品并搬起送到对应的月台,以前的问题迎刃而解。”彭宏志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数智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不胜枚举,平台上生成的所有数据汇集在一起,又给卫龙的生产销售等全流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实时参考。
同时,卫龙持续实施的数智化转型,将构建起透明和无缝的品质管控闭环,更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与产品品质。
在卫龙公司的愿景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传统美食娱乐化、休闲化、便捷化、亲民化、数智化,打造乐活123年的生态平台。”
“为什么是‘乐活123年的生态平台’?”刘卫平也许料到记者会这么问,“这个数字是管理层在老君山开会时定下来的。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哲学智慧的经典,里面有句话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取其大道至简、生生不息的寓意,将生态平台命名为‘乐活123年’。”
那么,卫龙打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平台呢?
“我们希望通过卫龙的发展,带动全产业链的农户、供应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我们的员工,在卫龙搭建的这个国际大平台上共同发展、分享成果。”说到这里,刘卫平的目光明亮而坚定,“当我看到甘肃省和我们签约订单供应花椒的农户,因为每年有这份固定的收入,家家都建起了两层小楼,生活越来越好;当我得知云南种植魔芋的村民随着卫龙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足;当我了解到我们的上下游企业因为卫龙销量的增长业绩也随之增加……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时常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刘卫平说,卫龙提出打造“乐活123年生态平台”的美好愿景,就是想通过企业的发展,和更多产业建立链接,带动更多的人同卫龙一起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直以来,卫龙都是这样做的。
随着在港交所鸣锣开市,未来,卫龙计划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华东建厂,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规划在国外建设数智化的超级工厂,到时这个生态平台也将正式升级成为国际化的大平台。
在卫龙上市前,有多家券商研报称,今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利好消费需求的政策暖风不断,同时随着全球通胀回落,行业成本端明年将进入下行通道,大食品板块将迎大年。在此背景下,沉寂了两年的港股低估值消费标的潜力凸显。
卫龙本轮上市,正值行业回暖的节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休闲食品市场之一,受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现有产品持续升级和新产品推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等因素推动,预计2021年至2026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以6.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按零售额计算,到2026年将达到11472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卫龙产品95%的消费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下,55%的消费者年龄在25岁及以下,是中国知名度最高、最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辣味休闲食品。卫龙在中国所有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三个企业的总和。
2022年上半年,卫龙净利润为4.25亿元,业绩表现良好。
刘卫平表示:“未来,卫龙将继续坚持‘娱乐化、休闲化、便捷化、亲民化’,不断推出消费者喜爱的辣味休闲食品,创造愉悦的消费体验,将中国传统美味带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登陆港股主板后,辣味休闲食品龙头企业卫龙将首先得到全球资本的“检阅”,而这也意味着卫龙向“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又迈进了一步。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会枝
部分图片由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