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近千年的宋词《满江红·怒发冲冠》,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冲上了热搜,让家喻户晓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再次走进了大家的视野。电影中复诵《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电影的火爆,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
岳飞(1103年-1142年),生于河南汤阴,葬于浙江杭州西湖栖霞岭。郾城大战是岳飞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就发生在漯河。漯河有很多关于岳飞的记载、传说和历史遗存。即日起,本报推出“岳飞与漯河”系列,让我们一起感受“壮怀激烈”。
沙河调新编历史剧《郾城大捷》剧照。 市豫剧团提供
元朝脱脱等撰的《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03年3月24日),岳飞出生于汤阴农家,“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岳家军作战勇敢,善以少击众,金兵的评价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年仅39岁。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金兀术探知岳飞驻扎在郾城,且兵马不多,企图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岳飞指挥军队大破‘拐子马’‘铁浮屠’,金兵尸横满野,终于溃败逃走。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郾城大捷’。”2月6日下午,在市区黄河路的一个普通小院里,我市作家马文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郾城大捷的故事。
作家马文。 张丽霞 摄
马文已77岁高龄,曾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神岳穆王》,谈起岳飞,依然满怀激情。他介绍,岳飞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虽然历史上表现岳飞的文艺作品很多,但关于郾城大捷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马文说:“郾城大捷就发生在我们这里,缺少这方面的作品,我感觉有些遗憾。作为本地人,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中更为便利,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书写和宣传家乡的历史故事。”
据悉,为了创作《战神岳穆王》,马文先后实地考察了汤阴、朱仙镇、杭州三地岳飞庙,走访小商桥等地收集资料。创作期间,他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出院后仍坚持创作,前后历时三年,终于在2020年6月,完成并出版了27万字的小说《战神岳穆王》。这部小说详细叙述了郾城大战中岳家军以少胜多的故事,再现了岳飞戎马生涯、报效国家的一生,填补了国内同类文学作品的空白。
讲到动情之处,马文激动地站起来,满怀激情地朗诵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马文表示,他有一个愿望,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还想再创作一部关于郾城大捷的电影剧本,弘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2月13日下午,记者到市实验中学采访。九年级历史老师王磊向记者讲述了课本中的郾城大战。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2022年12月第1次印刷)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中,记者看到有关“郾城大战”的内容:“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21年12月第1版)中写道:“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记者发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年1月第1版,2021年12月第8次印刷)专门有“郾城大捷”的解释。
王磊告诉记者,因为郾城大战发生在本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用心讲述这部分内容,并向学生拓展了相关知识,以弘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者采访时,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会发生郾城大战?这一战役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记者进行了一番考证,梳理出其中的来龙去脉。
1127年春,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改国号为建炎(1131年改为绍兴)。金军一路穷追猛打,宋高宗一路南逃,把新政权先迁到扬州,后跑到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又经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转往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最后在定海县(今浙江省舟山市)登船下海,漂泊在台州到温州的海面上躲避金军。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金兵撤离江浙地区,南宋朝廷才舍舟登陆,到绍兴二年(1132年)春重新回到临安府。
1130年,金为加强在中原的统治,册封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都城设在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并把已侵占的山东、河南之地,名义上一律划归伪齐政权统治,刘豫成了傀儡皇帝。1137年,岳飞获悉刘豫一直巴结金国最当权的粘罕,而金兀术和粘罕素来不和,金兀术又非常厌恶刘豫,于是便用反间计离间他们。岳飞派去的间谍演了一出戏,表示已经联合刘豫准备诛杀金兀术。金兀术获悉后大惊,立即派人向金国皇帝报告,随后金廷废掉了刘豫和伪齐政权。
金对南宋进行诱降。1138年(绍兴八年),金国同意把原来由伪齐政权统治的河南等地还给南宋,而南宋向金国称臣。宋金和议内容遭到南宋大臣的强烈反对,但最终南宋接受了和议条件。《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八年十二月)诏:‘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余无需索。令尚书省榜谕。’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岳珂编的《鄂国金佗稡编》(《鄂国金佗续编》也是岳珂所编)卷第二《高宗皇帝宸翰卷(中)》记载,十二月二十七日,高宗表示正在居丧,不行跪拜大礼,由秦桧代他参加有关仪式接受了金国的“诏书”。
这期间,金国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激烈爆发,粘罕一派势力被推翻,金兀术很快执掌大权。金兀术本来就不同意把河南、陕西之地割归南宋,因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推翻宋金和约。
《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年,即1140年)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术等分四道来攻。”
南宋将领刘锜本来驻守淮西,在绍兴十年三月被调为东京副留守,他到开封赴任途中,五月抵达顺昌府(今安徽省阜阳市)时,金军已经把开封、洛阳等地攻占,且向着顺昌府方向进军。刘锜和顺昌府知府陈规共同守城。
金人向河南、陕西进军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宋高宗连续以《御札》催促岳飞赶忙做应急的军事准备,并派兵去救援在顺昌抗敌的刘锜。屯驻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岳飞立即派张宪和姚政率领部队前去支援。
《宋史·岳飞传》记载:“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飞乃遣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布经略西京、汝、郑、颍昌、陈、曹、光、蔡诸郡;又命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取河东、北州县。又遣兵东援刘锜,西援郭浩,自以其军长驱以阚中原。”岳家军所到之处,旗开得胜,很快收复了许多失地,如颍昌府(今河南省许昌市)、郑州、洛阳等地。
绍兴十年五月、六月,刘锜在顺昌府用计多次打败金军进攻,大破金兵“拐子马”和“铁浮屠”,“(金军)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宋史·刘锜传》)。
对金是战是和,南宋朝廷一直犹豫不决。当宋军已经取得战绩时,朝廷派遣朝臣到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的军营中去“计议军事”,带去的诏书说要奋勇击敌,但口头传达的“密旨”却是另外的意思。派往岳飞军营中的李若虚到达鄂州时,岳飞已经率领军队抵达德安府(今湖北省安陆市),李若虚赶到那里传达了机密旨意:“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由于诸部将领已分路进发,岳飞不肯接受口头传达的“乱命”,决定按原计划行事。李若虚遂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颍昌府城被岳家军收复之后,岳飞打算在这里驻守重兵,作为向北进军的基地。《宋史·岳飞传》:“大军在颍昌,诸将分道出战,飞自以轻骑驻郾城,兵势甚锐。”随着被收复失地的不断增多,岳家军不得不分散兵力来驻守,部将们也兵分多路出击敌人,岳飞亲自带领少数精锐骑兵驻守在郾城。金兀术探得这一情况,立即带领重兵直扑郾城,企图集中力量消灭岳家军指挥中枢。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初八日,金兀术率领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韩常等将领,带领一万五千多名骑兵抄近路突袭郾城县,到达县城北二十多里的地方,对阵约八千人的岳家军。金兀术以“拐子马”在左右翼包抄,用“铁浮屠”为主力正面进攻,这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所谓“拐子马”是金军惯用阵型,就是在军阵左右两翼配置可以快速突进的轻骑兵,用于绕袭敌军侧背;所谓“铁浮屠”,是金军的杀手锏,为金兵马军中的重装骑兵,人和马都披着厚厚的铁甲,就连人和马的面部也都有面甲包裹,刀砍不裂、箭射不入,远远望之如一座铁塔,作战韧性极强,极具威慑力,是金军打胜仗的法宝。
岳飞令其子岳云率领背嵬军(岳飞的亲卫军)和游奕军骑兵直冲敌阵,并告诫他说:“不胜,先斩汝!”岳飞指挥大军,“或角其前,或掎其侧”大破“拐子马”,并派精壮步卒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冲入敌阵,“勿仰视,第斫马足”,与敌军手拽厮劈,血战数十回合,大破“铁浮屠”。从下午申时杀到天黑,金兵尸横满野,大败而逃。其间,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中,打算活捉金兀术,结果却没有找到他,杀敌数百人而还。
《宋史·岳飞传》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扎)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金兀术非常悲痛,大叫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鄂国金佗稡编》卷第十六《龙虎等军捷奏》记载了岳飞写给宋高宗的奏状:“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
郾城大破敌军,金兀术收缩兵力撤退。捷报传到朝廷,宋高宗赐下御札褒奖宣谕:“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酋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
原市群艺馆馆长李伯良。 张丽霞 摄
2月2日下午,记者到原市群艺馆馆长李伯良家采访。李伯良今年83岁,对岳飞研究颇深。他在1980年创作了戏剧《还我河山》,由郾城剧团多次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记者采访时,他刚完成戏剧《郾城之战》的剧本创作。谈到岳飞在漯河的故事,李伯良表示,郾城大战只是对当时发生在郾城附近的战役的总体说法,时间不仅仅是发生郾城大战那一天,区域也不仅仅只发生在郾城县城附近,还有后来发生的临颍之战和颍昌府大战。他对《宋史·岳飞传》记述的七月初八日之战特别熟悉,这也是他进行文艺创作的核心依据。他告诉记者:“郾城大捷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名垂青史,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岳飞的战术得当,大破‘拐子马’‘铁浮屠’;二是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群众爱戴拥护。”他还举例说,挂刀营村村名的来历就是因为岳飞在那里驻军,为严明军纪,在村口的大树上挂了一把大刀,违反军纪者斩。
绍兴十年七月初十日,在郾城再次发生战役。《宋史·岳飞传》这样描述:“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鄂国金佗稡编》卷第十六《郾城县北并垣曲县等捷奏》中,岳飞给宋高宗的奏状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初十日申时,敌军一千多骑兵来侵犯郾城县北的五里店,其后尘头不绝,有大量后继部队,不知其数。岳飞立即亲自带领兵马出城迎战,并差遣将领王刚等带领背嵬军五十多骑前去打探情况。据王刚等称,在五里店发现金兵摆成一字阵,其中有一名将领,铠甲外罩紫袍,遂认定他是一名头领。岳家军一起突入敌阵,合力杀死这员将领,其余敌兵一齐退走。从砍下的尸首和马鬃上取到红漆牌子两个,上面题写“阿李朵孛董”。岳家军追赶金军二十多里。
岳家军再次取得胜利,南宋王朝下诏奖励。《鄂国金佗续编》卷第四《郾城斩贼阿李朵孛董大获胜捷赐诏奖谕仍降关子钱犒赏战士》中,记载了诏书的内容:“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万。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降关子钱(南宋时的纸币)二十万贯,犒赏战士。”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 张丽霞 摄
2月10日,根据史料记载的方位,记者寻访郾城第二次战役的地点。在距离郾城老县城北约五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郾城区淞江街道五里岗社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建伟表示,除了“五里岗”,附近没有与“五里”有关的地名,更没有“五里店”,与史料比对,“十五里店”显然也不是“五里店”。同日,记者采访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时,对郾城历史地理颇有研究的他表示,根据史料分析,“五里岗”很有可能就是《宋史·岳飞传》提到的“五里店”。今年85岁的张国华居住在五里岗社区,他于1999年从市公安局退休。张国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很崇拜、敬仰岳飞,希望好好挖掘岳飞在漯河的事迹,大力弘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实习生 任奕名
视频/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霞
统筹 王辉
审读 王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