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刀到菜刀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四

2023-03-30 10:41:56

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也在漯河的一些村庄留下了很多历史遗存和传说。源汇区空冢郭镇马店村就是其中一个。

“据传,郾城大战时,岳家军曾在这里设立军械库,制作兵器的马姓工匠后来留在这里以打铁为生,这就是马店村的来历。”3月6日上午,记者到源汇区空冢郭镇马店村采访,村干部宁世晓告诉记者。

马店村村名的由来

近日,记者走进马店村村史馆。馆内展板上,详细介绍了马店村的历史。

关于马店村村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传说之一是王莽撵刘秀,刘秀曾歇马于此;传说之二是马店因位于古时官道旁,曾是往来客商到漯河进行交易时喂马歇脚的驿站;传说之三是岳家军曾在这里设立军械库,制作兵器的马姓工匠后来留在这里以打铁为生。前两种传说,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第三种传说,因和村民姓氏、马店菜刀的传承相符,被多数人认可。

据介绍,郾城大捷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死后,岳家军中的马姓铁匠师傅,便留在漯河以打铁为生。后来,随着家族人数增加,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马店村。

村史馆内,岳飞画像和郾城大捷、血战小商河、打造兵器的绘画栩栩如生。旁边兵器架上,放着四五把不同尺寸的长刀。看着生动的画面、不同尺寸的长刀,记者仿佛走进了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古战场。

据介绍,元朝末年,由于马家人为起义农民提供兵器而惨遭元兵屠戮。幸运的是,幸存者将打铁技艺传承了下来。明朝初年,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宁姓族人从山西大槐树到马店村生活。随后,宁姓村民掌握了打铁技艺。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兵器打造受到官府严控,宁姓匠人从此改制民用刀具,锻造家家都需要的菜刀。同时,宁姓族人开始修家谱。从那时起,马店菜刀的传承有了文字记载。

“村里有宁、王、杨、杜四个姓氏,其中宁姓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宁世晓说,马店村因岳飞抗金时马姓铁匠师傅留下生活而建立,后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至此的宁姓族人发展壮大。

村名由来虽为传说,但数百年来,岳家军“精忠报国、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马店村传承至今。

据马店村的老年人证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里有多处私塾,后来还建了一所小学。即使在战乱年代,村里人也非常重视教育。

据马店村宁姓家谱记载,宁姓族人因人口增多,在清朝末年分家。其中,宁姓四门近代始祖庆堂公、长门第三代星黎公、四门第三代孟秀公、四门第四代庭稳公、五门第三代五星公,都曾为本村和邻村的孩子讲课。

“两文明、不分离、求发展、齐努力……”在村史馆,264字的村规民约展现了新时代马店村良好的村风和民风。

千锤百炼锻好刀

据史料记载,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国元帅金兀术兴兵侵犯南宋,南宋朝廷派岳飞带兵迎战。金兀术为了打败岳家军,亲率最精锐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直扑郾城。岳飞将佩刀悬挂于兵营帐外以严明军纪,并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最终,岳家军大破金军,取得著名的郾城大捷。

“这面展示墙上有马店菜刀历代传承人的图谱。”在村史馆,宁世晓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宁俊生是马店菜刀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从记事起,家里天天都有打铁声。

记者看到,展示墙上有马店菜刀第五代传承人宁俊生、王新正、宁振江和宁朝伦的简介和照片。

马店菜刀展示墙上,展示着菜刀、砍刀、排骨刀、剥刀等二十多把刀具。介绍马店菜刀制作工序的展板也被放置在醒目位置。马店菜刀的制作工序,从打毛坯到包装完成共有十道工序。

记者注意到,马店菜刀的制作分工明确,一般有四个人操作,分别是掌钳师傅、打头锤师傅、打旁锤师傅、拉风箱师傅。其中,掌钳师傅为主要技术人员,负责掌管火候,打铁时拿小锤敲打负责指挥。

据《郾城县志》记载:“马店菜刀产于空冢郭乡马店村,具有独特的淬火工艺。刀把以火烤柳木制成,呈黑色,微下垂,久握不热,不顶手。刀身磨工精细,锋利耐用。具有一刀五用的特点:前切、后砍、中间片、背砸骨头、把捣蒜。”

今年68岁的宁俊生,从1974年开始打刀,至今已近50年。在宁俊生家,他向记者简单演示了马店菜刀的制作过程。

宁俊生说,马店菜刀的制作十分讲究,分为选料切割、开槽夹钢、熟火成型、裁边端平、戗刀找钢、磨边整形、淬火正直、冷打钢印、磨刀开刃、加把包装十道工序。

宁俊生随手拿起一张纸,用菜刀轻松将其削成条状。“能够轻松削纸,说明菜刀非常锋利。”宁世晓说。

制作马店菜刀,既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又要有娴熟的技术。制作一把马店菜刀,所选材料强度要适中,立刃不卷刃,磨刀时不至于刀刃左右斜歪。成品刀必须达到耐用、锋利、刀身敦实、刀把结实的要求。锋利是指切丝不连,切姜不出毛茬,切肉过筋,片肉进刀顺畅。墩实是指切肉,尤其是剁馅不浮飘。菜刀使用频率很高,耐用很重要。马店菜刀磨一次可使用一个月,一把刀可使用七八年。

聊起菜刀的销路,宁俊生向记者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推销菜刀时的情景。

“我先不收钱,把菜刀放在郑州一家饭店,让他们用,过三五个月我再去看。如果客户感觉用着不错就买下,如果不合适我把刀带走。”谈起当年的卖刀经历,他满是自豪、骄傲。菜刀品质得到客户认可,销路也就没了问题。此后,马店菜刀陆续销往湖北、河北、山西等地。

马店菜刀之所以畅销不衰,特别是在如今刀具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立于市场潮头而不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宁氏传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淬火工艺,刀具质量优异,性能稳定。

宁俊生说,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选料精良、钢铁配比适当、淬火适中、磨工精细。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马店菜刀主要用的是制造炮弹壳和犁铧用的45号优质钢。

在马店菜刀另一位第五代传承人宁朝伦家中,数把已打制成型的刀具摆放在桌面上,一张白纸上标注着不同品类菜刀的价格。已有40多年制刀经验的宁朝伦说,过去做菜刀全凭人力,几个师兄弟互相配合,一天也做不了几把。现在使用机械设备锻打,能节省不少人力。不过,一些关键环节仍需人工完成,机械设备无法替代。比如淬火,这是制作菜刀最关键的一步,由经验丰富的掌钳师傅进行。

“淬火,就是将已经成型的菜刀再次放入火中淬炼,随后在水中冷却。”宁朝伦说,菜刀是否锋利、耐用,全由淬火来决定。

制作马店菜刀的先辈们,由于多年从事兵器打造,对选料和打制造诣颇深。他们始终坚持选用好的材料,又创新了加钢、淬火工艺,制作出的菜刀锋利耐用。马店菜刀的刀身长20多厘米,宽10厘米左右,刀背厚、刀身薄、刀刃利。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店菜刀仍十分畅销。最多时,全村有40多家制刀作坊。马店菜刀作为传统工艺产品,除了在我市及周边的驻马店、信阳、郑州等地销售,还远销陕西、新疆、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马店菜刀远近闻名,深受厨师们的喜爱。2012年10月,马店菜刀锻制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店菜刀名声大噪,马店村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热情也再次高涨,从事制刀的村民逐渐增多。

近年来,马店菜刀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不断改进技术,拓宽销售渠道,马店菜刀年销量超3万把。

马店菜刀的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技艺,数百年来家庭作坊式生产一直未曾中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多不再从事手工业生产,不愿再学习传统的制作技艺。如今,马店村仅剩4家菜刀作坊。

“我们将围绕非遗做文章,让马店真正成为‘中原菜刀第一村’!”3月24日,马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宁明春对记者说,他们要保护和传承制刀技艺,让马店菜刀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马店村以菜刀闻名,我们将以此为抓手,努力带领全村人走上新的致富路。”市文联驻马店村第一书记李金津告诉记者,近年来,马店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坚持“多点发展、重点突破、搞出特色、形成规模”的总思路,探索种植产业多样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富民强村的新路子。村里在公路沿线建起35亩的草莓采摘园、60亩的桑葚采摘园、30亩的无花果采摘园、100亩的火龙果采摘园等,既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又能增加村民收入。

“随着采摘观光的游客逐年增多,我们正在村里建设以‘满江红’为主题的文旅小镇,推出水上实景演出、鲜果采摘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宁明春对记者说,他们将让非遗在马店活起来,让马店菜刀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做好“非遗+旅游”结合文章,以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图、视频/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霞

统筹 王辉

审读 王俊方

相关阅读: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上)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下)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上)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下)

感受武穆遗风 展现非遗魅力——“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三

编辑: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