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逐渐学会创造和使用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改善了衣、食、住、行等。贾湖先民思维开化、匠心独具。考古研究表明,9000年前的贾湖先民社会分工明确,加工技术先进,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匠心让人叹为观止。
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技艺荟萃,匠心造物”展厅,只见展柜里展示的各类器物达300余件。
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向记者介绍,贾湖遗址先后发现陶片数千公斤,出土陶器种类繁多,基本满足了先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器型上有鼎、罐、壶、盆、钵、碗、支脚、弹丸、纺轮等十几种。陶制品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泥片筑成法和泥条筑成法两种。陶色以红为主,红褐色次之。先民还学会通过纹饰、涂泥浆和陶衣、磨光等方法来美化陶器。
折肩壶、双耳罐、圆肩圆腹壶、筒形角把罐……虽然陶色不纯,烧制火候不够,但这些粗朴的陶器成为贾湖人的主要生活器具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研究者张居中认为,陶鼎代表东南方圆底器的传统,与代表北方平底器传统相结合,催生了鼎的发明,把角把罐的角把移到圆底釜的底部,就形成了鼎类器,比罐用起来要方便。贾湖人首先把陶鼎引入葬礼,赋予宗教含义。这种理念迅速传遍了淮河、黄河、长江流域,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礼乐文明重要的元素。
贾湖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不但种类繁多,各种功能的器物较为齐全,而且制作较为精致,有的精雕细琢,堪称工艺品。尤其是石器钻孔的技艺,要经过制坯、琢修、打磨、钻孔几步,才能制作出一件成品,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绿松石饰。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经过细磨和抛光处理,造型精美,表面润泽光滑,是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聪认为,绿松石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很珍贵的宝石,当时可能还会超过玉石的地位。贾湖遗址的发掘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中原大地的贾湖先民,应该是全世界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
“如何利用这些小而片状的原料制作精巧的东西,在贾湖遗址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贾湖先民已经能用几毫米的原料通过开孔等方式将其串珠,装饰衣物。尽管原料很小,但原料利用得很好,非常珍贵。”邓聪说,用绿松石装饰的衣物并非普通衣物,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场合需要穿的衣服。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制作工艺,如随形制作和按原料的大小制作成装饰物,已经延续了几千年。”邓聪说,贾湖遗址作为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出土的绿松石在世界上应该是最早的。
贾湖先民制作的骨、角、牙骨器工序复杂,大体上要经过选料、破料、成型、磨光、穿孔、装饰等几个步骤,成品精致优良。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先民代表作有骨笛、骨镞、骨镖、叉形骨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贾湖先民的骨器穿孔技术相当发达,有些孔径非常小,如Ae型骨针的孔径仅有0.7毫米~1毫米。在没有机器的史前时期,仅靠人工和原始石器类工具,就能达到这样的钻孔水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先民谋生之始,通过采集、捕捞、狩猎等简单的方式来获取食物。他们狩猎的工具主要有骨镞、石矛、石球、陶石弹丸等,通过近距离围堵、远程投射,以及借助陷阱诱捕、使用猎犬追捕等狩猎方法,能捕获十多种野生动物。捕捞方面,利用骨镖、网坠等工具,通过撒网捕捞、骨镖戳刺、打捞拾取,能获取到多种水生动物,甚至连凶猛的扬子鳄,也会成为贾湖先民的盘中餐。
古老的传说中,中原地区的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开始了利用蚕丝制作丝绸的历史。2016年,贾湖遗址有了一个惊世发现,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开始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考古专家从贾湖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纺织工具,如纺轮、骨板、骨锥、骨针等,许多陶器上还发现有网纹和绳纹。有的骨针、骨锥通体磨光并有刮磨痕,说明经过了长时间使用。纺轮和缠线骨板的出现以及骨针的精细化,标志着早在贾湖时代,纺织技术就很有可能已经出现。
2016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公共科学图书馆》)发表论文,题目为《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报道了对贾湖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
贾湖遗址的这次发现,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考古史上,贾湖遗址是距今八九千年时间段上最为发达的远古聚落之一。彼时,新石器时代刚刚揭幕2000余年,人类不久前才从洞穴里走出来,正笨拙地开辟农业,尝试着种植植物、驯化动物,贾湖却展示了并非全然原始落后的面貌,超越了人们对于文明起步阶段的认识。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