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盛行攀附文雅之风。通常由当地文人找出几个名胜古迹,起个好听的名字,凑足八个或十个,命名为某地“八景”或“十景”。再由地方官推而广之,其中以“八景”居多。
历史上的郾城县相传有前八景和后八景之说。前八景出现于明朝:东黉(hong)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石碣、濦(yin)水渔灯、螺湾贾(gu)棹(zhao)、池荷映日、潭水流鹅。后八景为清顺治年间命名:龙塔古篆、濦水风帆、祟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烟雨、召陵雪霁。由于后八景在民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因此,说起“郾城八景”通常指后者。
郾城自秦(前221~前207年)设县名“郾县”,隋开皇五年(585年)改称“郾城县”。明清时期的郾城县界,大致包括现在除去临颍、舞阳后的漯河市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不含老窝、青年镇),以及西平县北部的五沟营、人和等乡镇。1948年后,随着漯河市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郾城县界在不断缩小,直至2005年撤县设区。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历史上的“郾城八景”现已分属不同的区县。其中,有四景分布在郾城区:龙塔古篆,濦水风帆,祟岗饮社,裴城烟雨。三景在召陵区:老桧烟笼,邓湖莲歌,召陵雪霁。还有一景“周坡晓市”在西平县。
龙塔古篆
位于原县城彼岸寺内,又称“彼岸寺经幢”、“彼岸寺碑”。通篇文字由小篆体刻成,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经幢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高12.18米,分上中下三层,其连接处均由巨石雕刻衔扣。
㶏水凤帆
“㶏水”即现在的沙河,此景在原县城小南门外。明清之际,郾城一带沙河航运业发达,小南门外的沙河码头常常停泊着许多往来的木帆船。登城门远眺,只见码头桅杆林立,沙河行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崇岗饮社
“崇岗”就是现在的“宋岗”,位于原县城西北裴城镇。在古代这里是一片高岗地,岗上有“武丁庙”。相传在商代,宋岗一带经常发生“蝗”灾,商高宗武丁曾亲率将士灭杀,百姓为纪念高宗功绩,遂建庙于岗上。后来这里香火不断,附近一些富豪文人、善男信女,常相聚于此。或品茶饮酒,或吟诗弹唱,或谈古论今。
老桧烟笼
此景在原县城东南邓襄镇沱沟村。“桧”即“桧树”。沱沟村有条"洄曲河",相传在古代,洄曲河畔有棵老桧树;树围三人合抱,树高数丈,枝繁叶茂。每到阳春或仲秋时节,树冠上常有雾气弥漫,显得神秘莫测;远远望去,好似轻烟笼罩。
周坡晓市
“周坡”就是现在的“老王坡”,此景现在西平县境内。东周时期,这里曾是周赧王姬延的封地。在古代,这里就是一片连绵的低洼地,其间没有村庄。每到雨季,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相传,这里常常出现“海市蜃楼”奇景。每当雨过天晴之雄鸡报晓时分,晨雾朦胧中,隐隐呈现出楼阁房屋、城市街道,仿佛一幅城市早市图。随着太阳升起一切又消失的无影无踪。
邓湖莲歌
此景在原县城东南邓襄镇。春秋时期,邓侯封王于此,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寨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为邓湖,湖内生长有莲藕。每逢夏季,风吹荷莲,互相碰撞,发出声响,悦耳动听,“邓湖莲歌”由此而来。
裴城烟雨
此景在原县城西北裴城镇。在古代,裴城西门外是一片沼泽地,每当清晨和傍晚来临,常被升腾的雾气笼罩。远看苍苍茫茫,似烟雨霏霏。
召陵雪霁
此景在原县城东召陵镇。相传,每当夏秋之际、五更之时,远处可看到召陵岗上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待走近时,一切又化为乌有。这本是人们的一种幻觉,召陵也由此被称为“雪城”。
来源:大槐树映像
统筹:周鹤琦
审读: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