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分子已经将诈骗的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近期,周边多地发生未成年人被诈骗案例(以下均为化名),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专盯未成年人的诈骗类型,谨防被骗!
案例一
2024年7月1日未成年人赵某报警称遭受网络诈骗。经过了解,赵某在家玩母亲的手机时发现有人在网上说送游戏皮肤,后添加对方的企业微信,随后对方要求与其视频,在对方的提示下赵某点开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后将支付宝网商贷内的48000元提现到其母亲的银行卡,对方又让报警人下载了一个云闪付,将银行卡绑定到云闪付上,随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多次进行转账,并提供验证码,共计转账33次,共计19200元。
案例二
2024年7月6日,张某报案称:该的女儿通过快手链接结识骗子,对方谎称可以赚钱骗取其女儿的信任将其女儿拉入到QQ群聊中,骗子先假意向受害人转账然后谎称由于受害人未成年导致骗子银行卡冻结,需受害人配合解冻,否则要到法院起诉受害人,后其女儿通过手机视频语音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将该父亲的银行卡及验证码告诉对方被对方以数字人民币兑出以及自动随用随出的方式转出五笔,共计被骗6599元。
案例三
2024年7月6日,李某报案称:其孙子在家中玩手机游戏“香肠派对”时,游戏中好友称其奶奶欠对方钱必须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转账,否则将其家人带公安局处理,受害人心生恐惧随后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腾讯视频会议向对方提供的微信收款码上转账,后李某发现手机上的转账记录后报警,受害人共计向对方转账6876元。
案例四
2024年7月8日,王某报案称:其女儿在家中玩快手时,刷到视频可以领取点券购买“王者荣耀”皮肤,点开视频中的链接加上骗子QQ后收到一条信息“要尽快解决,要不家长会被罚款6000元,拘留十五日,如需解除需视频告知怎么操作”,受害人便与对方视频,对方告知受害人一个银行卡号要求受害人按照对方视频操作方法将钱转入此张卡内,总计被骗7916元。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
主要有四种: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威胁恐吓“下圈套”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渠道发布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亲属欠钱、银行卡冻结、假冒警察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诈骗。
三、“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反诈小贴士
电子游戏快乐多,网上交友便利多,互联网络套路深。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不应被诈骗分子伤害利用,希望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动态,常态化正向沟通、交流、引导,避免孩子和家庭陷入此类骗局中。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轻信”和“两个保护”:
1.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5.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6.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也要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在假期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谨防上当受骗!
再次提醒:
安全永远第一!
请保护好自己!
紧绷防范之弦!
远离诈骗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