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头版关注漯河!

2025-05-13 22:36:50

5月13日

《人民日报》头版

报道漯河

《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浙豫湘三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活力潮涌,景致时新——浙江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至2024年的1.83。

  平畴沃野,乡村秀美——河南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乡村建设项目入库近1.5万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

  深耕细作,生机勃勃——湖南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报记者近期深入浙江、河南、湖南等地采访调研,在一线切身感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阔步迈向农业强国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岁稔年丰,农业强国建设步履铿锵。河南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多万亩。湖南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去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达600亿元,近两年新建集中育秧设施1619万平方米。瞄准关键生产要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融入冰草优秀的抗旱、抗寒、高产基因,已在全省推广种植。”河南新乡市中原农谷的试验基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拿起“普冰03”小麦种子介绍。河南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4年,河南共有11个品种纳入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目录,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机装备研发,推出再生稻低损高效收获机、智能自序抛秧机等产品;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通过部署物联网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成为“新农资”,耕出“智慧田”。农田里的科技范儿,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动能,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湖南汨罗市江景村,广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早稻秧苗和红椒一起生长。“通过‘水稻育秧+N’模式,在不影响育秧前提下,辣椒一年结两季,每亩产值预计能到2万多元。”合作社负责人曾岳华说。湖南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现代设施种植业改造提升,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

  在浙江,现代海洋渔业跑出加速度,去年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蓝色粮仓”不断焕发新活力。在河南,林下经济发展动能澎湃,核桃、油茶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绿色粮仓”基础更加稳固。既管吃饱更管吃好,大食物观让“舌尖”更幸福。

  “湖南是农业大省,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在肩。”湖南省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今年,湖南将通过实施农业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粮食产能提升,打造更高水平的‘洞庭粮仓’。”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广袤乡村更美更宜居宜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6%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神州大地,村美、人和、共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向绿而行,美丽乡村欣欣向荣绘新景。

  垂柳环绕、房屋错落,几座石桥横跨小河,5000亩环村花卉苗木基地风景如画……“村子越变越美,生活也更加舒心。”河南临颍县胡桥村村民胡丰林迎着暖阳散步。

  湖南保靖县不断擦亮“村厨村艺”品牌,吸引村民参加文体活动,乡风文明持续提升。浙江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积极探索“秸秆—湖羊—肥料”循环体系,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小村庄折射大变化,广袤乡村更美丽,乡亲们生活更幸福。

  厚植沃土,谱写乡村人才振兴“协奏曲”。

  “这批茶叶长势好,制成的茶叶味儿更香。”浙江绍兴市上虞区覆卮山,“新农人”周炜捧着从茶园内采摘的嫩芽细细查看。这几年,周炜与当地茶农签订收购协议,带动40余户农户增收80余万元。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河南夏邑县曹西村村民陈阳阳2018年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建起4个火龙果温室大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湖南桃江县,“新农人”高贵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今年代育秧苗面积约2万亩,服务周边1000多户农户。人才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要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要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河南省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经济活力的强大动力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深融合,城与乡双向奔赴迸发新活力。

  “自来水进村,生活方便多了。过去是打井取水,遇到缺水季节,还要到五里外担水。”湖南浏阳市坪上村村民吉平衡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流淌而出。

  城与乡在联通、融合中形成强大合力。浙江开展舟山、淳安、龙游、景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支持青年入乡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河南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抓特色,富民产业绘就农村美好画卷。

  2017年,河南栾川县整合全县农产品,打造了“栾川印象”农产品区域品牌,去年年产值达2亿元,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销售,优质的栾川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青睐,成为发展新名片。”负责运营的洛阳市川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双松说。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湖南桃江县深挖竹子“潜能”,钻研新材料、发展竹文旅,已拥有竹业企业251家,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173.06亿元,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浙江常山县充分挖掘胡柚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了胡柚膏、双柚汁精油面膜等96款精深加工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5.53亿元。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致富有了“金钥匙”。

  “浙江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江省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浙江将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余建斌、李凯、叶晓楠、邓剑洋、方敏、刘军国、孙超、申智林、张文豪、毕京津、叶子、杨阳)


5月13日

《河南日报》头版

报道漯河

《漯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抓住关键发力 激发基层活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

漯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抓住关键发力 激发基层活力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 张晓甫 陈星宇

从完善信访制度,到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从临颍县王孟镇的“365”工作法,到召陵区的矛盾纠纷“一站式”全链条解决……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漯河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突出党建引领、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体现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

漯河市在为民纾困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各级主要领导接访常态化机制,市、县两级每周召开例会专题研究信访工作,严格执行县区(功能区)党政正职每周一上午AB角接访、其他县级领导周二到周五接访制度,对疑难案件实行“责任链条闭环管理”。今年以来,漯河市信访工作主要评价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民呼我应 “闭环运行”全流程办理

 “辖区重点关注的老人出小区了,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醒,5分钟内就有网格员到现场陪伴。”5月12日,在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靳会杰给记者演示新建的智慧云平台。

借助DeepSeek等现代科技,该平台整合网格管理、智慧党建、社区康养等8大模块,汇聚高空抛物、重点人员监控、火情预警、居家养老等10种AI能力,实现了智慧赋能社区监控联动。

基层治理怎样实现高效能?漯河市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广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将“网格发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机制纳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5+16”清单,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推进。通过9类群体必访、6类线索必报、7类需求必到、组建7色服务队、开通1条为民服务热线,理顺问题上报、派单、处置、督导、反馈渠道,构建“民呼我应”的闭环运行机制。

民事我调 “多元联调”一站式解决

 “俺家那口子太不讲理了。”“阿姨,您别着急,先把情况给我说说。”在召陵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李霞正在接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

20分钟后,老人的气顺了,表示下次要带老伴儿来,让李霞给他上上法律课。

从事调解工作以来,李霞经手调解的案件近400起,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

小矛盾怎样“格内”处理,大调解如何有效化解?漯河市常态化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行动,在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社区(村)成立由优秀调解员、律师等组成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利用网格化排查、研判、交办、处置、通报、考核等机制,对小矛盾“格内”处理,对大调解分级管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全链条解决。聘请法律顾问、检察官、法官、律师对街道专兼职调解员、特邀调解员进行培训,抓实“矛盾纠纷排查登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回访评价”制度,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过程规范化操作、制度化运行。

民情我理 “多方共治”全社会参与

临颍县王孟镇李拐村是漯河市出了名的“无访村”。“没啥秘诀,就是用好‘民情夜市’这个法宝。”李拐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民笑着告诉记者,村里的大事小情拿到“民情夜市”上议一议,啥“疙瘩”都解开了。

没有烟火气,却饱含浓浓的人情味。目前,临颍县367个行政村均已组织村内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富能人等定期举办“民情夜市”,探索“日常坐班+线下夜市+线上会商”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基于此,临颍县又打造出“大小夜市”“唠唠家常”等升级版的“民情夜市”,因事施策、因人施策、因时施策,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

在大局下行动,于关键处发力。“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落实‘五基四化’关键任务,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实现建强组织、防化风险、办好实事、促进发展的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漯河篇章提供坚实支撑。”漯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常英敏表示。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编辑:蔡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