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昭日月 英名耀千秋——“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一(中)

2023-09-22 09:38:51


01
傅豫重修岳忠武王庙


郾城岳忠武庙由明代邑绅湖广按察司副使陈玑所建。天长日久,该庙日渐损毁。清乾隆年间,郾城县知县傅豫进行了重修。

据清乾隆《郾城县志》“职官年表”题名中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傅豫始任郾城县知县。“傅豫,字立斋,号旧溪,山东高密人,进士现任。”该版《郾城县志》由傅豫纂修,又称傅豫版《郾城县志》。傅豫和郾城县司训唐重仪、教谕荆鹏展、防汛李鸿瑞、典史张大法等捐出俸禄,倡导绅民重修岳忠武王庙,并撰写了《岳忠武王庙碑》。

《岳忠武王庙碑》

郾城再捷,兀术丧胆,恢复之机于此而决,贼桧之忌于此而深。故夫郾城者,忠武立功之地,而忠武之所由死也。忠武之浩气充塞天壤,何所不之?要其义胆雄略所为,抑郁悲愤而不能平者,在郾城为多,百世魂魄其惓惓于郾也,必矣。郾城忠武祠为前明邑绅陈副使玑所建,神宗时重修于邑令张君调元。岁久渐圮,两庑中又为黄冠辈塑置神像,都无义例,且以包孝肃、海忠介配食,孝肃于忠武为前辈,尤义所不安者。呜呼!郾城之祀忠武而灭裂如此,即又何以伸正气而洽人心也哉!

豫春秋将事,蹙然靡宁,会司训唐君重仪为忠武同里,后进议以克合,乃与教谕荆君鹏展、防汛李君鸿瑞、典史张君大法各捐俸为倡,绅民踊跃乐从,得金若干。撤旧材而更新之,移两庑神像他所,更以牛、张、杨、王兰诸将配焉。豫不佞以记见推,豫时方辑郾志,为忠武传论,则未尝不流涕也。十年之哭,五日之留,忠武岂能一日忘君父生民之痛?徒为贼桧所扼,使郾城班师为千秋遗恨之地。庙食禋祀空能铸贼桧夫妇与卨、俊诸奸而蹙蹈之,忠义之士所为扼腕愤叹而不可巳者。庙祠之新与配食之易,则亦于无可如何中为此伸正气而洽人心之举也。

兹役也,唐君之勤为多,诸生程天锡、杨兆兰,佾生李绍经纪之,例得备书云。


02
《岳忠武王庙碑》碑文释义


傅豫撰写的《岳忠武王庙碑》讲述了重修岳忠武王庙的原因和过程,并表达了对岳飞的崇敬之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岳忠武王庙碑》的内容,特对碑文中的关键或生僻的字、词、句注释如下:

《岳忠武王庙碑》:明王诰撰写的是《郾城县岳忠武庙碑》,也收录在傅豫版《郾城县志》中。王诰称岳飞庙为“岳忠武庙”;傅豫则称之为“岳忠武王庙”,碑文中有时也称为“忠武祠”。

“郾城再捷”:《宋史·岳飞传》有“方郾城再捷”之句。王诰《郾城县岳忠武庙碑》中也引用了此句。

“恢复之机于此而决”:恢复,收复失地,恢复大宋河山。于此,在郾城。决,决断;决定。此句意为,郾城大捷是恢复大宋河山的关键之役。

“贼桧之忌于此而深”:忌,忌惮;忌恨。此句意为,秦桧对岳飞的忌恨也因郾城这个地方进一步加深。岳飞是主战派,志在恢复河山;而秦桧是主和派,一直在与金国议和。据《宋史·岳飞传》记载,金兀术给秦桧送信说:“你整天都在请求议和,而岳飞正在企图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必须杀了岳飞,我们才可以开始议和。”秦桧认为如果岳飞不死,终将阻碍议和,也必将给自己带来祸端,故极力谋杀岳飞。

“故夫郾城者,忠武立功之地,而忠武之所由死也”:因此,郾城这个地方,是岳飞建功立业之地,他也是因为此地(郾城,代指郾城大捷)而被迫害致死。

“忠武之浩气充塞天壤”:岳飞的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之间。

“何所不之”:“之”通“至”,到达。岳飞的浩然正气哪里能没有呢?

“要其义胆雄略所为”:要,要点;关键。义胆雄略,忠肝义胆、雄才伟略。

“抑郁悲愤而不能平者,在郾城为多”:此句意为,郾城人民为岳飞被陷害的遭遇感到忧郁烦闷、悲哀气愤、心中不平。郾城大捷是岳飞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之后朱仙镇大捷,可乘胜追击金军“直抵黄龙府”,但朝廷一天连发十二道金字牌令其班师。

“百世魂魄其惓惓于郾也,必矣”:百世,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时间无穷尽。魂魄,指岳飞忠君爱国、为国为民的精神。惓惓,深切思念;念念不忘。此句意为,岳飞的英名流芳千古,他为国为民的精神在郾城被后世念念不忘,也是必然的事情。

“郾城忠武祠为前明邑绅陈副使玑所建”:郾城忠武祠是前朝明代邑绅湖广按察司副使陈玑所建。

“神宗时重修于邑令张君调元”:明神宗时郾城县令张调元重修。

“岁久渐圮”:圮,音pǐ,毁坏;倒塌。时间长了,岳忠武王庙渐渐就出现了毁坏的情况。

“两庑中又为黄冠辈塑置神像”:两庑,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黄冠,道士戴的黄色冠帽,借指道士,此处指岳忠武王庙的庙祝(庙宇中管香火的人)。此句意为,庙祝又在两边厢房中塑置了神像。

“义例”:阐明义理的事例。

“且以包孝肃、海忠介配食”:包孝肃,即包拯,北宋名臣,谥号“孝肃”。海忠介,即海瑞,明朝著名清官,谥号“忠介”。配食,附祭、配享。包拯和海瑞都是清官,为人民所爱戴。

“孝肃于忠武为前辈”:包拯为北宋名臣,岳飞为南宋名将,故称包拯为岳飞的前辈。

“尤义所不安者”:义,礼仪;大义。此句接前文,正殿供奉岳飞,厢房供奉神像,以前没这种先例,且把作为前辈的包拯像安置在厢房,从大义上来说,这种做法不合适,令人心中不安。

“郾城之祀忠武而灭裂如此”:灭裂,败坏;毁灭。郾城岳忠武王庙败坏到这种地步。

“即又何以伸正气而洽人心也哉”:正气,正直、传播正能量的风气。洽,和谐;协调。此句意为,那又怎么能伸张正气,让人心里感到舒服呢?

“豫春秋将事”:豫,傅豫自称。春秋,指春秋两季的祭祀,泛指祭祀。将事,指从事于某项任务或工作。此句意为,傅豫作为知县,将要举行仪式祭祀岳飞。

“蹙然靡宁”:蹙然,局促不安貌;忧愁不悦貌。靡宁,不安。此句意为,傅豫将要祭祀岳飞,看到岳忠武王庙如此破败,心里感到局促不安。

“会司训唐君重仪为忠武同里,后进议以克合”:会,聚集在一起。司训,明清时县学教谕的别称。同里,同乡。克合,两种相克的五行贴近相合,引申为意见一致。此句意为,司训唐重仪是岳飞同乡,与他商量后,意见一致。

“捐俸为倡”:捐献出自己的俸禄,以此来倡导绅民捐款重修岳忠武王庙。

“撤旧材而更新之”:把破旧的东西撤掉,更换为崭新的。意即对岳忠武王庙进行重修。

“移两庑神像他所,更以牛、张、杨、王兰诸将配焉”:把两厢房的神像移到别处,替换为牛皋、张宪、杨再兴、王兰等诸将的塑像。

“豫不佞以记见推”:不佞,旧时谦称。见推,被别人推荐。

“豫时方辑郾志,为忠武传论,则未尝不流涕也”:傅豫当时正在纂修《郾城县志》,为岳飞立传,被岳飞的大义感动得涕泪横流。

“十年之哭,五日之留”:十年之哭,指郾城大捷后,岳飞一日收到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岳飞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五日之留,岳飞在班师时,当地百姓拦住马痛哭,害怕遭到金军报复,于是岳飞停留五日,等待百姓南迁。

“庙食禋祀空能铸贼桧夫妇与卨、俊诸奸而蹙蹈之”:庙食,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禋祀,音yīn sì,古代祭祀的一种礼仪。蹙蹈亦作“蹴蹈”,践踏;蹂躏。此句意为,在岳忠武王庙内祭祀的同时,还能对秦桧夫妇、万俟卨、张俊等奸贼的跪像进行踩踏。

“忠义之士所为扼腕愤叹而不可巳者”:巳,通“已”,终止。此句意为,忠义之士为岳飞被贼人迫害之事感到愤怒、痛心而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

“庙祠之新与配食之易”:新,指岳忠武王庙的重新整修。配食,即附祭,配享。易,改变,指把厢房里原先的塑像更换为牛皋、张宪、杨再兴和王兰的塑像。

“无可如何”:无可奈何。指岳飞被奸贼所害,对我们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庙祠之新与配食之易,则亦于无可如何中为此伸正气而洽人心之举也。”此句意为,对岳忠武王庙重新整修,在厢房为牛皋等人塑像配享,这也是为伸张正义、抚慰人心所做的无奈之举。

“兹役也”:兹,这。役,劳役,役作之事,指重修岳忠武王庙这件事。

“唐君之勤为多”:唐君,指司训唐重仪。勤,劳动;出力;功劳。此句意为,在重修岳忠武王庙过程中,唐重仪功劳最大。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佾生”:音yì shēng,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

“纪”:通“继”。本句意为,在重修岳忠武王庙的过程中,唐重仪出力最多,其次是诸生程天锡、杨兆兰和佾生李绍。

“例得备书云”:按照惯例,把重修岳忠武王庙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下来。


03
关于两个问题的考证


记者在研究傅豫版《郾城县志》时遇到两个问题:该县志是哪年面世的?傅豫重修岳忠武王庙是在哪年?

问题一:傅豫版《郾城县志》是哪年面世的?

一般认为,傅豫版《郾城县志》又叫清乾隆十八年《郾城县志》,亦即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面世的。

傅豫版《郾城县志》后面的《跋语》写道:“邑候傅公自乾隆十七年葺郾志……今年冬,椿(杨若椿)等念公勤,请开馆缮写,然后得志藁……”(“藁”通“稿”),落款为“邑原任安宁州知州杨若椿,生员杨思远、赵鸿飞、杨兆兰、李暄、冯滋、赵六德同跋”,落款时间为“乾隆十有八年十一月吉日”。由此可见,傅豫版《郾城县志》纂修时间段为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十八年。

河南直隶许州知州孙和相撰写的《郾城县志叙》(“叙”通“序”)中提到:“乾隆十八年冬,余莅任许州,郾城令傅君旧溪携旧志并新葺志藁来言,曰旧志修葺未久,顾轶闻有缺者,某谨更为之。意殊谦谨,不自言所为修志本末。余就两志细校之,乃知郾志必不容不修,而傅君用意之勤不可没也……”落款时间为“乾隆十有九年正月縠旦(音gǔ dàn,良辰吉日)”。从中不难看出,乾隆十八年冬,郾城县令傅豫(号旧溪)带着旧版《郾城县志》和新修的《郾城县志》来找孙和相,孙和相于乾隆十九年正月为新《郾城县志》作序。这也就是说,傅豫版《郾城县志》只能是在乾隆十九年面世的,所以此版县志应为清乾隆十九年《郾城县志》,而非清乾隆十八年《郾城县志》。

问题二:傅豫重修岳忠武王庙是在哪年?

傅豫在《岳忠武王庙碑》中并没有记录重修岳忠武王庙的时间,到底是哪年重修的岳忠武王庙?这让人有些迷惑。

不过,《岳忠武王庙碑》提到:“豫时方辑郾志,为忠武传论,则未尝不流涕也。”意思是说,重修岳忠武王庙时,傅豫正在纂修新的《郾城县志》。根据上文,这个时间段为乾隆十七年至十八年。

在陈金台纂修的《郾城县记》中,《岳忠武王庙碑》题名下记载:“清傅豫撰。盖即明嘉靖时所建之庙,官绅捐资,撤旧材重修之,至两庑中,乃以包孝肃配食。豫谓孝肃于忠武为前辈,义所不安,更以牛、张、杨、王兰诸将配斯为,得之立石,无年月。捐俸者有典史张大法,大法以乾隆十七年仕,则当为十八年。”

傅豫版《郾城县志》“职官年表”题名中记载:“乾隆十七年,张大法,字廷平,号鉴亭,江南含山人,现任(典史)。”而据陈金台版《郾城县记》记载,张大法是安徽含山人。含山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历史上多次出现上级行政区划调整和隶属关系变更,再加上傅豫和陈金台不是同一时期人物,对含山县隶属关系描述不一致是正常的。“江南含山”和“安徽含山”实为同一地方。

按照陈金台的论证,傅豫重修岳忠武王庙的时间应当是乾隆十八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通讯员 赵永胜

统筹 王辉

审读 李艳丽

相关阅读:

讲好岳飞故事 弘扬岳飞精神——“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十(上)

精忠昭日月 英名耀千秋——“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一(上)

编辑: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