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陈玑修建岳忠武庙后,起初是民间祭祀,后来比照朱仙镇岳飞庙的规制由官方举行祭祀活动。郾城县申请祭祀岳忠武王的情况收录在陈金台版《郾城县记》内,一篇为卷二十九“文征外篇(上)”《郾城县申请岳忠武王祀典文》,一篇为卷十七“金石篇”《郾城县岳忠武王祀典明文》,一篇为卷七“学校篇(中)”《凡祭岳忠武祠》。
《郾城县申请岳忠武王祀典文》
开封府许州郾城县为乞崇忠祠以贞世教事。
据本县致仕湖广按察司副使陈玑呈称:“窃惟宋臣岳忠武鄂王,生当国步方艰之时,身任提兵拒虏之重,志切恢复,忠结肝胆。彼时郾城之域,适当转战之冲,克敌有功,一方攸赖,垂及百世,恒动民怀。伏见邑内西北空地,先年有民仰慕精忠,追思英烈,相约社会建祠以祀,草创一楹,不足妥神,继欲改建,垂久未就。生不自度,乃兴此念,辄捐夙禄之余资,图庙貌之略备。经营于兹春之初,落成于兹冬之始。赎邻地以拓基,萃群材而给用。殿宇门垣,广深轩阔,雕龛肖像,照碧耀金。虽以输仰忠之愿,实以竟土人之情也。伏思供奉以私,不若以官之尤尊;香火无时,不若有制之为贵。况朱仙镇旧有王祠,已遵抚按曾降明文定制,春秋举祭,似此盛心,足为美鉴。精忠英烈,本无彼此之不同;好德秉彝,实合人我以不异。宜相比照,一体施行,以伸正气于既往,以揭臣理于将来。鼓动休风,扶持大节。为此具呈,乞为转达定夺等因。”
据此看得,副使陈玑呈请修建岳忠武祠成,欲要春秋祭祀一节,缘系忠臣祀典,相应查处行令本县掌印官、知县李孝公同主簿周锐、教官郑曜等亲诣祠内,验得副使陈玑所建岳忠武祠,殿宇巍峨,丹青炳焕,经营将及一载,费用奚啻百金。盖忠诚天植,功之在忠武者;固有以济一时,国步之艰,庙貌重新,谊之在副使者,亦可为百代人心之倡。若无祠典,何表诚虔?
及查得朱仙镇岳庙集开载:“每遇春二月、秋八月之十五日,祥符县支给无碍官钱,买办猪、羊、币、帛各项祭品。至期,开封府委佐贰官一员,率同礼生亲诣祠内,行三献礼。务在诚敬丰洁,毋致苟简亵慢。”是劳于土,则祀郾城、朱仙镇。胥蒙保障之恩,宜均明禋之祀,合无比照前项事体,春秋二次致祭。卑县未敢擅专,具由申请,钦差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蒙批,勘得:“岳忠武王精忠劲节,照耀千古,人心兴感,无间今昔。先年剙建庙宇,本诸舆情,追仰之公。兹者恢拓规模,实出斯文义气之正,不有祀典相将,曷称?斯举郾城县春秋二仲月比照朱仙镇举祭,其品物牲醴之费,取诸无碍官银,不必派诸里甲,民无蹙容,则神安于飨矣。仍将拟过致祭,该费定式,注为额例,报详施行。”
缴蒙此遵依比照朱仙镇,每春二月、秋八月十五日,合用猪一口、羊一羫、酒一樽、馒头三分、粉三碗、烛一对、香一炷、纸一百张、果五品(每品重一觔),支无碍官银买办。至期,掌印官率同僚属、礼生亲诣祠内,行三献礼。务在诚敬丰洁,毋致苟简亵慢。
本县仍申请提学道撰祭文一通,及行儒学,定拟仪注,永为遵守。并右计过应用银两数目复申,本院蒙批,依拟照式致祭,永为定规施行。
缴蒙此除遵依外,所有祭文,该知县武建邦备由具申,钦差提督学校河南按察司副使亢蒙批,发去文稿,乃参酌该州该县二作而成者,仰官照行,缴并祭文一通示下,蒙此除一体遵依照式致祭。
缘前项明文,恐年久损失,无凭遵守,合将备奉缘由镌刻于石,以垂永久施行。祭品:猪一口、羊一羫、酒一樽、馒头三分、粉三碗、烛一对、香一炷、纸一百张、果五品(每品重一觔),其银一两五分。
“祀典”:祭祀的仪礼。
“乞崇”:乞,请求。崇,尊敬,重视。
“忠祠”:郾城县岳忠武祠,即岳飞庙。
“贞世教事”:贞,正。教,教化。
“据本县致仕湖广按察司副使陈玑呈称”:致仕,辞去官职,古代指官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结合上下文意思,陈玑当时已经退休,向郾城知县递交了呈报文书,申请在郾城县岳飞庙举行官祭,知县向上级呈报。
“岳忠武鄂王”:岳珂在《鄂国金佗续编》卷十四《赐谥指挥》记载,岳飞一开始拟谥号为“忠憨”,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伤曰“憨”;后拟改为“武穆”,折冲御辱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在随后的《忠憨谥议》《武穆谥议》《武穆覆议》等文中,表明了谥号变化的情况。岳甫、岳霭、岳震、岳霖等于淳熙六年(1179年)二月在《赐谥谢表》中感谢宋孝宗赵昚赐岳飞“武穆”谥号。《鄂国金佗续编》卷十六《赐谥告词》中记载,宋理宗赵昀于宝庆元年(1225年)五月二日赐岳飞谥号“忠武”。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当时圣上认为,诸葛亮志兴汉室,郭子仪光复唐都,他们二人的谥号都为“忠武”,岳飞的功绩可与诸葛亮、郭子仪比肩,特赐谥号“忠武”。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卷第二十七《追封鄂王告》中记载,宋宁宗赵扩于嘉泰四年(1204年)六月二十日追封岳飞为“鄂王”。岳珂在《碑阴记(附)》中表示,岳飞一生不断征战,不常在一处安居,但大致以鄂为根本。
“生当国步方艰之时”: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金灭北宋并不断南犯之时,国家处于困难危急之中。
“身任提兵拒虏之重”:岳飞肩负着带兵抵抗金军重任。
“志切恢复,忠结肝胆”:岳飞的志向是恢复被金侵占的大好河山,满腔热血忠君爱民。
“彼时郾城之域,适当转战之冲”:转战,在不同的地区辗转作战。当时郾城这个地方,地处平原,正好是金军南下、宋军抗金的要冲。
“克敌有功,一方攸赖,垂及百世,恒动民怀”:赖,依靠。恒,永久,持久。郾城大捷,岳飞抗金有功,成为一方百姓的依靠,他的英名永垂百世,永远被人民群众惦念。
“伏见邑内西北空地”:伏,谦敬词,表达对上级恭敬。邑,城邑,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到县城西北有块空地。
“先年有民仰慕精忠,追思英烈,相约社会建祠以祀,草创一楹,不足妥神,继欲改建,垂久未就。”精忠,即精忠报国的简称,意指岳飞。一楹,房屋一间为一楹。神,指岳飞的英灵。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有人仰慕岳飞,追思他的功绩,与民间一些人士相约建立祠堂祭祀岳飞,简单地创建了一间祠堂,但不足以让岳飞的英灵妥善安置,后来又想改建扩大,谋划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成功。这也是陈玑修建岳忠武祠的背景之一。
“生不自度,乃兴此念,辄捐夙禄之余资,图庙貌之略备。经营于兹春之初,落成于兹冬之始。”生,陈玑自称。生不自度,是陈玑的谦虚说法,我自不量。夙,平素的。略备,谦虚的说法,粗略地、简单地准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自量,看到这种情况,就产生了修建岳忠武祠的想法,于是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俸禄,想着把旧庙简单地修缮一下。岳忠武祠从今年初春开始修建,初冬落成。
“赎邻地以拓基,萃群材而给用。”赎买临近的土地用以扩展建岳忠武祠的面积,精选上好的建筑材料保障使用。
“殿宇门垣,广深轩阔,雕龛肖像,照碧耀金。”此句表达新修建的岳忠武祠气势宏伟,面貌一新。
“虽以输仰忠之愿,实以竟土人之情也。”输,表达。此句意为,岳忠武祠的修建,虽然表达了对忠烈岳飞的仰慕之情,实际上也是当地人应该表达的情义,毕竟岳飞郾城大捷护佑了百姓。
“伏思供奉以私,不若以官之尤尊;香火无时,不若有制之为贵。”伏,谦敬词,表达对上级恭敬。此句意为,我认为岳忠武祠修建后,民间供奉祭祀不如官方公祭,官方公祭方能表达对岳飞的尊敬仰慕之情;香火时有时无,不如制定有关制度进行祭祀,方能显得可贵。
“况朱仙镇旧有王祠,已遵抚按曾降明文定制,春秋举祭,似此盛心,足为美鉴。”王祠,朱仙镇之前就修建了岳飞庙。抚按,明清巡抚和巡按的合称。此句意为,况且朱仙镇以前就有岳飞庙,已经遵照抚按曾经批准的规制,举行春祭和秋祭,像这样的诚心盛意,足以供我们借鉴。
“精忠英烈,本无彼此之不同;好德秉彝,实合人我以不异。”好德,拥有良好的品德。秉彝,执持仪器,象征着持守正道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此句意为,岳飞精忠报国,忠君爱民,无论在郾城还是在朱仙镇,都没什么不同;我们对德行高尚的岳飞表达景仰之情,不会因为郾城县和朱仙镇地点不同而有异。
“宜相比照,一体施行,以伸正气于既往,以揭臣理于将来。”在郾城县祭祀岳飞,应该比照朱仙镇,一体施行,像以往一样伸张正气,把做臣子的道理昭告出来。
“鼓动休风,扶持大节。为此具呈,乞为转达定夺等因。”休风,美好的风格、风气。具呈,谓备办呈文。定夺,对某事做出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是陈玑写给郾城知县的申请,是以陈玑的口吻写的。
“据此看得……若无祠典,何表诚虔?”这段内容论述了为何要在岳忠武祠举行官方祠典的原因。从口吻看应该是郾城知县说的话,但不应是李孝。因为文中出现“知县李孝公”字样,“公”是敬称,李孝不可能称自己为“公”。本段最后说,“若无祠典,何表诚虔?”岳忠武祠修建得这么好,如果没一定规格的礼仪祭祀,如何表达我们尊崇岳飞的虔诚之意?
“朱仙镇岳庙集开载”:开载,逐一记载。《祥符县志》引明成化碑记,“集岳庙始建于鄂,再建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镇。”
“每遇春二月、秋八月之十五日,祥符县支给无碍官钱,买办猪、羊、币、帛各项祭品。”无碍官钱,古代地方官吏向老百姓征收的一种附加税。朱仙镇岳飞庙的祭祀,是每年春二月十五和秋八月十五,祥符县支给银两置办祭品。
“开封府委佐贰官一员,率同礼生亲诣祠内,行三献礼。”佐贰官,官名,亦称“辅佐官”,地方政府的副职。礼生,司礼者。三献礼,春秋二祭的礼制。古代郊祭时,陈列好供品之后行三次献酒,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此句意为,朱仙镇岳飞庙祭祀时,开封府派一名副职官员参与,率领司礼者亲自到祠堂内,行三献礼。
“务在诚敬丰洁,毋致苟简亵慢。”祭祀时一定要态度要诚恳恭敬,祭品丰盛清洁,而不能草率简陋、轻慢不庄重。
“胥蒙保障之恩,宜均明禋之祀,合无比照前项事体,春秋二次致祭。”胥,古代的小官,指郾城知县自称。明禋,意思是洁敬,指明洁诚敬的献享。合无,何不。此句意为,郾城知县考虑比照朱仙镇岳飞庙祭祀的规制,施行春秋二次祭奠。
“卑县未敢擅专,具由申请。”卑县,郾城知县的自称。此句意为,郾城县想比照朱仙镇岳飞庙祭祀的规制举行,但祭祀之事关系重大,知县不敢擅自做主,特把理由写出来请示上级机构。
“钦差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蒙批”:蒙,敬词,承蒙。从这句话看,郾城知县呈报的申请,最后是被钦差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张姓)批准了。
“勘得”:勘,本义校订、核对,判断,这里指张姓右副都御史作出了批复。
“岳忠武王精忠劲节,照耀千古,人心兴感,无间今昔。”这是批复中对岳飞的褒奖之词。
“先年剙建庙宇,本诸舆情,追仰之公。”剙,音chuàng,同“创”,创建,建造、建立。舆情,民意。追仰,追随仰慕。追忆陈玑建岳忠武祠前,当地人民建造了一间祠堂祭祀岳飞之事,这也反映了民意,也表达了民间对岳飞的崇敬仰慕之情。
“兹者恢拓规模,实出斯文义气之正,不有祀典相将,曷称?”斯文,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义气,节烈、正义的气概。相将,相随、相伴。曷,通“何”,怎么。此句意为,陈玑修建岳忠武祠之事,真正体现了尊重社会正义的风气,如果没有相应配套的祭祀礼仪规制,如何和这岳忠武祠相配呢?
“斯举郾城县春秋二仲月比照朱仙镇举祭”:春秋二仲月,指春二月十五和秋八月十五。此句意为,郾城县可以在春二月十五和秋八月十五,比照朱仙镇岳飞庙的规制祭祀岳飞。
“其品物牲醴之费,取诸无碍官银,不必派诸里甲”:里甲,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此句意为,郾城县祭祀岳飞的祭品,可以从“无碍官银”附加税里支出,不必往下分摊给老百姓。
“民无蹙容,则神安于飨矣”:蹙容,皱眉头,发愁的样子。因为购置祭品的钱不需要分摊给老百姓,所以百姓也就没有愁容,而岳飞的神灵也可以安心享受祭品了。
“仍将拟过致祭,该费定式,注为额例,报详施行。”定式,定规、成规。额,规定的数目。此句意为,把有关祭祀的费用拟定出来,将这项费用形成定规,并标注为规定的数目形成成例,详细报上来,你们就可以施行了。
上述批复的内容,先是赞扬岳飞,后引用郾城知县申请的内容,最后同意按照朱仙镇岳飞庙的规制进行祭祀。
“缴蒙此遵依比照朱仙镇……毋致苟简亵慢。”本段内容是说比照朱仙镇岳飞庙的规制,郾城县岳忠武祠如何祭奠的。
“本县仍申请提学道撰祭文一通,及行儒学,定拟仪注,永为遵守。”定拟,定案拟罪,作出判决。在这里指把祭文内容规定下来。仪注,制度,仪节。这句明显是郾城知县的口吻,大意是郾城县撰写了祭文提交上级机构审批,形成制度,以后都要遵守。
“并右计过应用银两数目复申,本院蒙批,依拟照式致祭,永为定规施行。”右计,官署名,宋朝置,为掌管国家西部财政的官署。这里指地方负责财务的部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负责财务的部门计算下祭祀需要的银两,呈报上来,本院批示一下,按照这个标准去祭祀,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这句话出现了“本院”二字,这显然不是郾城知县的口吻,结合上文内容,应该是指“钦差巡抚河南都察院”。
“缴蒙此除遵依外,所有祭文,该知县武建邦备由具申,钦差提督学校河南按察司副使亢蒙批,发去文稿,乃参酌该州该县二作而成者,仰官照行,缴并祭文一通示下,蒙此除一体遵依照式致祭。”遵依,遵照,依从。这段话的大意是郾城知县呈报上去的祭文,被钦差提督学校河南按察司副使亢(亢姓)批准,以后要形成定制,按照这个去执行。这段内容情况比较复杂,之前说陈玑修建岳忠武祠时郾城知县是李孝,这里说祭文是武建邦呈报的,但是又不是武建邦的口吻,因为出现了“该知县”三字,武建邦应自称“本县”,而不可能自称“该知县”。同时证明,郾城县申请比照朱仙镇规制祭祀岳飞的知县和呈报祭文的不是同一位知县。另外,出现了“该州该县”字样,当时郾城县属于河南省开封府许州,说“该州该县”的人,不可能是郾城知县,应当是州以上的官员。
“缘前项明文,恐年久损失,无凭遵守,合将备奉缘由镌刻于石,以垂永久施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郾城县比照朱仙镇规制祭祀岳飞,已经被上级部门批准了,这些规定和制度,恐怕时间久了会损坏丢失,导致没有依据可供遵守,现在将这些缘由刻石立碑,以后永久施行。刻石立碑这件事只能是郾城知县来做的事情,故说这句话的人应是郾城知县。
“祭品:猪一口、羊一羫、酒一樽、馒头三分、粉三碗、烛一对、香一炷、纸一百张、果五品(每品重一觔),其银一两五分。”羫,qiāng,异体字,古同“腔”。这段内容是按照定制,郾城县祭祀岳飞时用的祭品标准。
这篇文章本来是写郾城县申请岳忠武王祀典的过程,应该是郾城知县的口吻,但从内容看,文中出现了多人口吻,有郾城知县引用陈玑呈报的内容,有郾城知县的口吻(本县),但不是知县李孝的口吻,也不是知县武建邦的口吻,让人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位知县呈报的申请。同时,文中还出现了“本院”,而最后刻石立碑的肯定是郾城知县。总体看来,这篇文章逻辑有点混乱,难以判断作者是谁,有可能是后人对郾城县申请岳忠武王祀典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了综合写出来的。这篇文章虽然逻辑混乱,但总体上能看明白郾城县申请官祭岳飞的来龙去脉。
陈金台版《郾城县记》记载有《郾城县岳忠武王祀典明文》,应是对《郾城县申请岳忠武王祀典文》里面提到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和基本解释。内容如下:
(明)叙郾城县申请比照祥符县朱仙镇举行忠武祀典事也。王诰碑称,邑莲斋陈公佥宪、邑侯泺阳李公,辟地鸠材,培新拓旧。若玑与孝同建庙者,寻此文,则实为玑所捐建,诰固未之能详。申请举行祀典为李孝,申请祭文则为武建邦。武建邦继孝之任,立石应在诰碑之后。按傅《志》载,此文与忠诚祠致祭明文,惟此文内有镌刻于石以垂永久语,是已立石之证。
《郾城县记》卷七《学校篇》记载:凡祭岳忠武祠,以每岁春秋仲月望日。祭品为白色帛一、羊一、豕一、清酒一尊、馒首三分、粉三碗、烛一对、香一炷、纸一百张、果五品。祭文为维某年岁次某某月朔越某日,某官某致祭于宋岳鄂忠武王之位。曰:
昔宋祚式微,嗟哉北狩。维王精忠,智勇天授。
义旅奋扬,强敌颠踣。恢复指期,权奸谗构。
业废垂成,民嗟遗孑。志决身歼,贤忠悲咽。
惟此郾城,肤功昔揭。胜算丹衷,于今为烈。
庙貌聿兴,式怀崇德。只荐牲牢,英灵来即。
尚飨!
“右上香,读祝,奠酒,行一跪三叩礼。”
这是按照规制在岳忠武祠祭奠岳飞的祭品和祭文内容。
“维”:助词,作发语词用。
“朔越”:朔,在古代祭文中指代“月朔”,即初一;越,在古代祭文中指代“月越”,即十五,月圆为望。记者查阅明代诸多祭文发现,按照当时的习俗,“朔越”指的是从初一开始计算时间,一直到月底。
“肤功”:大功。
“尚飨”:尚,希望;飨,同“享”,设牲牺以品尝。这是旧时祭文中的套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用作祭文的结语。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通讯员 赵永胜
统筹 王辉
审读 王俊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