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百世敬 英烈万古颂——“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二(中)

2023-10-20 08:57:02

明代陈玑在郾城修建岳忠武庙后,地方官员和文人墨客纷纷题写诗词,有的表达对岳飞的崇敬之情,有的对秦桧等人陷害岳飞表示愤恨,有的对岳飞未能实现恢复河山的凌云壮志表示痛惜。这些诗词都在地方志中留下了痕迹。为传承文化根脉、激发奋斗豪情,记者对这些诗词进行了整理,并对一些历史典故和生僻的字词进行注释,以飨读者。


01
何景明《题岳武穆》


何景明(公元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明代“文坛四杰”之一,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著有《大复集》等。《明史》有其传记,曰:“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在明嘉靖《郾城县志》中记录有何景明写的《题岳武穆》,内容如下:

(序)宋中兴名将,惟岳武穆王最少。不忍君父之辱,力以复仇为己任,勇智兼资,忠义奋发,故能以寡击众,威震夷夏。自郾城转战朱仙镇,虏益败衂,遂欲弃汴北窜。不谓张浚嫉功,秦桧主和,亟遣金牌趣归,卒陷死于狱。呜呼!当武穆膺召之初,两河豪杰皆已云附响应。使上援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之义,长驱而北,以毕黄龙痛饮之志,则仇耻可雪,燕云可复,讵止故疆而已。乃遽趣还,遂失机会,良可惜也。由建绍迄今几四百载,河山如故,遗恨尚存,瞻荷英灵,慨然有感,书此以寓意云。

汴洛腥膻寝庙空,中原恢复仗英雄。

黄龙未遂长驱志,铁马犹存旧战功。

貔虎散归烽戍老,河山遗恨古今同。

西风一掬怀贤泪,洒向荒烟夕照中。

注释:

该诗在清乾隆傅豫版《郾城县志》中题为《题岳忠武》。

“中兴名将”:中兴,中道复兴,一般指王朝衰微或者在变乱后再次兴盛。北宋被金攻灭后,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金兵多次南侵,南宋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阻止了金兵南下。最终,双方订立和议,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为宋室的“中兴”。“中兴四将”是指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将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战功最为卓著。他们在抵抗金兵、保证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中兴四将”。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在“中兴四将”中,岳飞的年龄最小。

“虏益败衂”:衂,音nǜ,同“衄”,泛指“出血”,也有“挫伤”“失败”“退缩”之意。从郾城大战到朱仙镇大战,金军败得越来越惨,打算放弃已经占据的东京汴梁,北渡黄河逃窜。

“张浚嫉功”:清乾隆《郾城县志》中为张俊。

“趣”:《说文》:“趣,疾也。”本义为疾速义。引申义为动词,急令追击,驱逼前行,强力催促。

“膺”:受,接受。

“黄龙痛饮”:朱仙镇大捷后,岳飞告诉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建绍迄今几四百载”:1127年,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后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宋高宗年号始为建炎,1131年改为绍兴。到何景明写这首诗,几乎过去四百年了。

“腥膻”:牛、羊肉刺鼻的气味。借指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

“黄龙未遂长驱志”:朱仙镇大捷后,岳飞本想乘胜追击,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府,但因宋高宗要求其班师,致使他壮志未酬。

“貔虎”:音pí hǔ,貔和虎,泛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将士。

“烽戍老”:烽戍,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意为驻守烽火台的士兵都老了。


02
刘珏《题岳武穆》


刘珏(1410年~1472年),字廷美,号完庵,明代姑苏人(今江苏苏州)。正统三年中举人,授刑部主事,迁山西按察司佥事,年五十弃官归乡。老而嗜学不衰,为诗清丽可咏,景泰、天顺间,为吴中诗人之最,京师号为“刘八句”。明嘉靖《郾城县志》中,何景明《题岳武穆》后面记录有刘珏写的同题诗文,内容如下:

郾北师还事已休,凭谁重报主君仇。

洛中故国非周土,江在新亭半楚囚。

和议自遗千载辱,蜡书空送两宫愁。

伤心多少英雄泪,付与溵江日夜流。

注释:

“正统三年”:即1438年。正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1436年~1449年)。

“郾北师还”: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乘胜继续北击,又在朱仙镇大捷。宋高宗却要求其班师。

“凭谁重报主君仇”:面对北宋灭国之耻,谁还能来为朝廷报仇雪恨,恢复河山?

“洛中故国非周土”:洛阳为东周时期都城,现在洛阳也不是周朝的土地了。岳飞班师后,所夺的州县都被金军再次占领,不再是宋的国土。

“江在新亭”:沙河古称溵水、溵江,后称 水。江在,应为“江左”笔误,清乾隆《郾城县志》中为“江左”,即溵江的北岸。“ 水风帆”是郾城八大景之一。“溵亭”据说是裴度伐蔡时所建,是裴度临时休息及劳军的地方,因建在溵水边上,故名。明代欧大任在《晚憩普济寺趋郾城》一诗中曰:“挥鞭穷落日,上蔡更西平。客问棠溪渡,僧还郾子城。泉寒惟马饮,村暝少人行。期向溵亭醉,长途莫计程。”

“和议自遗千载辱”: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和议。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南宋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个和议史称“绍兴和议”,此后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对于南宋来说,和议内容是丧权辱国的,所以说是“千载辱”。

“蜡书空送两宫愁”:《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害死岳飞时,“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伤心多少英雄泪,付与溵江日夜流”:英雄太多的伤心泪,化作溵江江水日夜东流。


03
李东阳《金字牌》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长沙人。他四岁能够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天顺八年(1464年)中进士,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左柱国,追封太师,谥号文正,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明史》有《李东阳传》。明嘉靖《郾城县志》中记录有李东阳写的《金字牌》,内容如下:

(序)宋高宗绍兴十年,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岳飞击金兀术兵于郾城,追至朱仙镇,大破之。两河豪杰皆帅众归飞,中原响应,飞指日渡河,而宰相秦桧欲画淮以北与金和,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字金牌,飞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民遮马恸哭,飞亦悲泣,取诏示之,哭声震野。飞即归,所得州县旋复失之。十一年,金分道度淮,飞至卢州,金兵望风而遁。兀术破濠州,闻飞至,又遁。时和议既决,桧密奏召飞,既至,授枢密副使。飞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桧遂讽台臣论罢。飞奉朝请,又诬以罪,死狱中。

金字牌,从天来,

将军恸哭班师回,

士气郁怒声如雷。

声如雷,震三陲,

幽蓟已复无江淮。

仇虏和,壮士死,

天下事,安有此?

国之亡,嗟晚矣。

注释:

“帅”:同“率”。

“十二字金牌”:有误,应为“十二金字牌”。

“度淮”:“度”同“渡”。

“卢州”:《宋史·岳飞传》中记为“庐州”。

“桧遂讽台臣论罢”:讽,同“风”,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规劝或指责。台臣,谏官,古时御史台的官员,台臣可按劾百官。《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

“金字牌,从天来”: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追击,胸怀壮志,准备直捣黄龙府,谁也没料到,要其班师的金字牌从天而降。

“将军恸哭班师回”:恸哭,声痛哭,号哭。《宋史·岳飞传》记载,“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震三陲”:陲,音chuí,指边疆。“三”不是具体数字,古人常用三作约数,泛指边疆。

“仇虏和,壮士死”:仇虏,被俘的敌人。郾城大战,本来是宋军大胜,金军大败,但南宋却与金国议和,签订了“绍兴和议”,并把打胜仗的岳飞杀害了。

“天下事,安有此”:有功之臣反被杀害,天下的事情怎么能有这样的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

“国之亡,嗟晚矣”:嗟,叹词,表示感叹。等到国家灭亡,后悔也晚了。


04
鲍瞻鲁《题岳武穆祠》


鲍瞻鲁,生平不详。陈金台版《郾城县记》中记录有鲍瞻鲁题写的《题岳武穆祠》,内容如下:

将军血食郾城隈,千古英雄气壮哉!

香袅阵云当坐起,花团战锦傍檐开。

名高山岳仇方报,势压腥膻志未衰。

父子中原恢社稷,君臣南渡蹙埏垓。

长驱铁骑天边去,忽奉金牌日下来。

风卷旌旗归虎豹,雨浸甲胃绣莓苔。

神游冲漠孤忠在,诚感威灵一梦回。

聊借丹青新庙貌,苹蘩修荐重徘徊。

注释:

“血食”: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祀,故称。陈玑在郾城县修建岳忠武庙(又称岳武穆祠)供奉岳飞。

“父子中原恢社稷”:岳飞父子一起北伐抗击金军,收复失地,恢复河山。郾城大战时,岳飞派遣岳云率领骑兵攻入金军阵中。

“君臣南渡”: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带领众臣渡过长江,定都临安,史称“南渡”。

“埏垓”:音shān gāi,指广阔的大地。

“莓苔”:青苔。

“苹蘩”:音píng fán。苹和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泛指祭品。

本篇文章只选取了明嘉靖《郾城县志》和陈金台版《郾城县记》中的诗作。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通讯员 赵永胜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王俊方

相关阅读:

讲好岳飞故事 弘扬岳飞精神——“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十(上)

精忠昭日月 英名耀千秋——“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一(上)

精忠昭日月 英名耀千秋——“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一(中)

精忠昭日月 英名耀千秋——“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一(下)

忠武百世敬 英烈万古颂——“岳飞与漯河”系列报道续二(上)

编辑: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