䩐勒桥停骖勒马 双忠祠忠义长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八

2023-04-28 09:10:30

岳飞抗金在漯河留下的历史遗存和传说有很多,寄托着百姓对他的无限追思和敬仰。

䩐勒桥上英名扬

在京广高铁西侧、颍河北岸,郾城区商桥镇有个村子叫䩐勒桥村。

近日,记者到䩐勒桥村采访时看到,该村有一座古风跨街牌楼立于村北口。牌楼正面脚下,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牌楼上方写有“䩐勒桥”三个金色大字,两侧写有“两京要津”“九州通衢”八个字。

“听老一辈人说,俺村北头䩐勒桥的桥名是岳飞给起的。”村民胡文玺告诉记者,据说南宋绍兴十年郾城大战时,岳飞追击金兵,途经村子旁边的土垆河(古颍河)时,恰逢修桥,村民请岳飞给此桥起名。岳飞勒住马缰,遂起名曰“䩐勒桥”。后来,为了纪念岳飞,这个村子也更名为䩐勒桥村。

据明嘉靖《郾城县志》记载,陶汝弼在《䩐勒桥记》(第803页至807页)中写道:“郾治北二十五里有河曰䩐勒者……世传此地岳武穆郾城之捷追兀术于此,停骖勒马,因以名焉。”

记者发现,䩐勒桥村牌楼旁边亭子内立有一块石碑,记载了2016年修建牌楼的情况,上刻《春秋轶事碑记》,详细描述了䩐勒桥村名的由来、村内族人迁徙的历史概况、村寨的要塞地位等。碑文写道:“丙申孟春,日丽风和,在旧村寨颍河桥畔始建过路牌楼,以旌先贤业绩,今撰文铭颂前人功德。村名之源,旧碑云,南宋绍兴十年,岳武穆率军抗击南侵金兵,获郾城大捷,遂挥师北上,追敌二十余里至我村颍河桥头,众民提壶荷浆置猪羊佳琼,勒住马缰犒劳王师,恳请岳帅为村命名。在军情十万火急歼敌绝佳之际,岳帅住骖,用历泉银枪在桥头一青石上镌刻‘䩐勒桥’三个遒劲大字,本村由此易名……为怀念岳武之忠魂、先民之义举,故筑建此牌楼,以仰慕前贤之功德,昭示后人而袭乘(承)。”

“村小学对面还有一块旧石碑,那上面有关于岳飞的记载。”在退休教师栗振坡的指引下,记者在䩐勒桥村小学正对面的路边,找到了这块残碑。这块斑驳的石碑因风化较为严重,愈显沧桑。记者仔细辨认,在接近土壤的区域,隐约可见“宋岳武……”的字样。

“䩐勒桥”中的“䩐勒”一词比较生僻,《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均找不到“䩐”字,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怎么读?陶汝弼在《䩐勒桥记》中写道:“余考之,域、志、图、经,俱无䩐勒字。考之韵、义、说文(解字),䩐,急撷也;勒,马麃环也。”“撷”的解释是“摘下,取下”;“麃”,应为“镳”之误,马镳是马嚼子,指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在外面的两头部分。综上所述,“䩐勒”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指岳飞在乘胜追击金兀术到此桥时,因百姓拦马,他急忙勒住马停下来。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䩐”字,群众对这个字的读音也是五花八门,不少人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方言来读。记者遇到不少人读“䩐(jié)勒(lè)桥”,还有人读“䩐(qí)勒(lè)桥”。䩐勒桥村干部张明亮告诉记者,本村人将其读作“䩐(jí)勒(lè)桥”。记者发现,该村也有村民读“䩐(gé)勒(lè)桥”。《康熙字典》对“䩐”标注的拼音是“jí、gé”。记者用这两个音在电脑和手机上都能打出“䩐”字,且用五笔输入法也可以打出来。

张明亮说:“听村里长辈说,关于村名的由来,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岳飞在桥上‘骑马勒缰’,所以也有人读‘䩐(qí,同骑音)勒(lè)桥’”。至于为什么用“䩐(qí)”字而不是“骑”字,他也说不清楚。

关于䩐勒桥村的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岳飞郾城大捷后,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经过这座桥时,当地百姓怕遭金军报复,纷纷跪下请求岳飞不要走。岳飞无奈,拿出金牌含泪对百姓说:“起来!起来!”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岳飞,便将这座桥叫作“起来桥”,后来音译为“䩐勒桥”。有人分析说岳飞是安阳汤阴人,带有汤阴方言口音,百姓将“起来”听成“䩐勒”。记者曾向安阳的几名同学求证,得到的答复是“很有可能”。后人用岳飞的方言对这座桥进行命名,更体现了百姓对岳飞的敬重。

“其实,俺村以前叫获安寨,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村子外围还有寨沟。不过现在都没有了。”村民们饶有兴致地给记者讲述以前的故事,那时北门河里的水很多,村民经常下河捉鱼。村子北头的老颍河上有一座石桥(即䩐勒桥),是周围数十里唯一跨过颍河的桥。在107国道没有修建通车前,这里就是当时的官道,所以村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号称“九州通衢”。这座桥给䩐勒桥村曾带来数百年的繁荣,有不少村民在村里开饭店、酒馆或者杂货铺。107国道通车后,䩐勒桥的“官道”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饭店、酒馆的生意也逐渐冷清。

当初的䩐勒桥今何在?在䩐勒桥村正南方的颍河上,有一座桥。“这条河不是以前的那条颍河了,这座桥也不是在䩐勒桥的故址上修建的。”张明亮告诉记者,“这是现在的新颍河。以前的老颍河在村北,在牌楼南边、学校的北边。”历史上的颍河多次发生洪水冲垮河堤,导致河道从村北改到村南。村北的古颍河实际上是当时获安寨的北寨河,也就是护城河。如今,古颍河河道流经的地方地势仍然比较低洼,也算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现在村南颍河上的桥我们都叫新桥。在新桥西边上游580米处,还有一座老桥。”张明亮称,老桥边上本来也有一通石碑。记者了解到,该碑是镶金边的龙凤呈祥碑,碑上方刻有“岳武穆命名䩐勒桥”,碑文为《䩐勒桥春秋碑志》。2019年下半年修颍河时,这座石碑被翻斗车推断了。张明亮曾用石头胶把断碑粘住,但只撑了一年多,如今已不见踪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䩐勒桥“官道”虽然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但这个有着英雄故事的村庄迎来了新的发展。䩐勒桥村附近的土质多为黏土,以前一到下雨天,路面就成了“胶泥路”,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如今,“胶泥路”全部修成了柏油路。去年,我市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开通了城乡客运新线路。作为郾城区首条城乡客运新线路——漯河至商桥镇䩐勒桥村客运专线正式通车。通畅的道路给䩐勒桥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双忠祠里浩气存

“要讲岳飞在漯河的故事,不能少了临颍县城的双忠祠。”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告诉记者,“这是临颍知县沈近思所建。”

《清史稿·沈近思传》(列传七十七)记载:“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四十五年(1706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馀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穀。日役千三百人,人穀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於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迁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沈近思一向仰慕岳飞,在临颍县城建双忠祠,以昭忠义。

记者在临颍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临颍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寻踪》(2016年内资)中发现,有篇文章叫《万寿寺香火不见 双忠祠英灵长存》,文中描述了双忠祠的情况。

“双忠”,即南宋岳飞谥号“忠武”、明朝于谦谥号“忠肃”。岳飞、于谦、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双忠祠在临颍县城东大街路北原红旗影院西邻,县剧团驻地,俗称东城隍庙。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沈近思建。祠内祀南宋岳忠武王岳飞与明代于忠肃公于谦。二公皆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双忠祠院落呈正方形,四合院,面积约2000平方米。大门建有戏楼,北屋为祠,较高大,出厦走廊,棂子门,油饰为红色,两侧是配房,布局严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巡警局,民国初年改为警察所。1927年至1933年,为公安局。1934年至1947年,为自卫队驻地。后来曾作为开大会的礼堂,今县剧团已将北屋改建为新式楼房。”

记者在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李智勇等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中发现吏部尚书徐潮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写的《新建双忠祠碑记》。

徐潮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与沈近思在河南存在渊源。从碑记中可以看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双忠祠建成后,沈近思请徐潮撰写《新建双忠祠碑记》。徐潮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欣然答应,并在碑记中写道:“余庚辰岁(1700年)奉天子命巡抚河南,慨然想见于公抚豫诸政(于谦曾巡抚河南),窃欲仿而行之,近思与余渊源之宜,能不为俗吏所为,慕古人之风节,建祠以妥二公(岳飞、于谦),其志行实有足嘉者。祠成来请,余记其事,且作歌以使祀焉。”

《新建双忠祠碑记》内容如下:

“天地之间有正气,上则为日星,下则为河岳,其于人也为忠义。忠义之生,所以宏一代之功业而立万古之纲常,惟此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宇宙,虽世远时疏,闻风兴慕,景仰弥光,足以知忠义之感人深而秉彝攸好,人人所不能自已。若宋岳忠武王、明于忠肃公,其尤赫赫者。当高宗和议之日,英宗北狩之年,举朝唯诺,无能任其事。二公独出,文经武纬之才,建柱天擎地之业,精诚贯乎日月,志节烈乎冰霜,才力回乎山岳,岂非天地之正气发为忠义,有如是之充塞者乎?二公威灵照鉴天下,莫不仰之。独豫之人思之尤甚。盖以忠武尽捍卫之劳,忠肃著绥柔之绩,皆其有功德于兹土者也。临颍令沈近思,以庚辰进士丙午受职於斯,及今七年,能以实心视事,如社仓、义学、义冢、修城、筑堤,次第举行,可谓不负所学。其睱时,复捐俸鸠工,特建双忠祠以祀二公之神。

“《礼》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忠武收复河南,由郾至颍商桥奏捷,转战县之东北,百姓皆馈馐粮牛酒,父老焚香戴盆以迎师。其有功于颍民者甚大。忠肃抚豫,十有九年,防河积粟,广树艺,教耕蚕,在镇久遠,德泽宏深。而桑枣路柳之法,惟颍邑奉行为最先。夫祠之建于豫地者,朱仙镇、汤阴县祀忠武,会城有忠肃。庇民一祠,今以二公合祠于颍,故不违乎?有功德于民者,祀之之典礼亦所以表刚大之正气,俾一邑之人,瞻拜其下,而油然生忠臣孝子之思者,更自无穷也。

“其词曰:神之来兮颍阳,云冥冥兮八荒。腾飞龙兮蜿蜒,骖鸾凤兮翱翔。文不爱钱兮,武有烈肠(岳飞)。清风两袖兮,热血一腔(于谦)。千古双忠兮,羌一气而混茫。鼓瑟兮吹竽,众音纷兮辉煌,兰藉兮蕙蒸,旨酒在缩兮,笾豆右房。窈窕兮容与,称功比德兮异世一堂,神之昭明兮民之福作,忠孝兮与日月而争光。”

记者查到民国五年(1916年)临颍县城图。该图显示双忠祠在鼓楼东边。那么双忠祠在现在什么位置呢?记者多方探寻得知,原双忠祠位于现在鼓楼隋唐商业街东南角谯楼东侧。

碾盘刘是岳飞的粮仓吗

记者在小商桥采访时获悉,据传台陈镇碾盘刘村是岳飞的粮仓所在地,岳家军曾在那里加工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郾城大战前,岳飞收复颍昌(今许昌)后,准备以颍昌为根据地北伐,并在那里派驻了重兵把守,同时派兵守卫临颍,还亲自带精兵驻扎郾城。这样看来,在碾盘刘村设置粮仓,合乎情理。然而,记者近日多方求证,目前并没有找到相关依据。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查到了碾盘刘村村名的来历。据《临颍县台陈乡地名志》(1986年)记载,碾盘刘在临颍县城南4.5公里,西距乡人民政府驻地2公里。相传,刘姓早居襄城,迁杜曲乡(今杜曲镇)河涯刘后兄弟三人分居。临别时,三人将一碾磨破为三块,各带一块,作为后来认宗的依据。排行第二的兄弟于此定居,即以破碾盘定村名为碾盘刘,属台陈乡(今台陈镇)小谌庄村委会。

碾盘刘到底是不是岳飞的粮仓?这还有待考证。

时过近千年,不少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但岳飞作为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永远激励着后人,令人热血沸腾。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霞

统筹 王辉

审读 李艳丽

相关阅读: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上)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下)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上)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下)

感受武穆遗风 展现非遗魅力——“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三

从战刀到菜刀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四

神秘太子墓 见证郾城大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五

村名背后的故事——“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六

饮马湖畔故事多 岳飞精神传千古——“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七

编辑: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