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受人敬 民间传说寄深情——“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九(上)

2023-05-08 09:20:28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古以来,英雄豪杰千古流芳,受人敬仰。岳飞抗金在漯河留下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民间传说,见证了岳飞抗金的丰功伟绩,寄托着人们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在召陵区,也流传着关于岳飞的传说。


宋军如何大破“拐子马”


“俺村的村名叫拐张,相传与南宋岳飞在此大破金军‘拐子马’有关。”日前,在召陵区召陵镇拐张西村,说起村名的来历,村干部张彦伟颇为自豪。他说,相传在1140年,为收复中原,岳飞率岳家军追击金兀术来到拐张一带。两军对阵,岳飞指挥得当,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当时,这一带居民以张姓居多,后来这里就被称为拐子张村,慢慢又演变为拐张村。如今,这里又分为拐张东村和拐张西村。

那么,岳飞到底如何大破“拐子马”?村里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记者在前文《郾城大战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中,也未展开作详细描述。现在,记者通过考证,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

郾城大捷最精彩之处,就是岳飞大破“拐子马”,以少胜多打败金军。

《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扎)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

但这次战役,《宋史》中并没有详细描写战斗过程,仅是寥寥几笔,语焉不详,且存在不少疑问。

岳飞之孙岳珂在《鄂王金佗稡编》卷第八《经进鄂王行实编年卷之五》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次战役。文内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即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屠)’,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这次战斗,敌人以一万五千骑兵来战。诸将皆露出恐惧之色。岳飞笑着说:“这容易!”于是命步兵手持麻扎刀入阵,叫他们不要仰视,专砍马足。“拐子马”既相联合,一马倒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前进,只能坐以待毙,官军奋击,敌人尸横遍野,堆积如丘山。兀术大恸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鄂王金佗续编》卷第二十《百氏昭忠录卷之四》之《章尚书颖经进鄂王传之四》沿用了岳珂的以上说法。后来,元朝官修的《宋史·岳飞传》中大概也沿用了章颖的说法。明、清两代有几种记述岳飞事迹的小说《说岳精忠全传》之类行世,其内容虽不尽相同,却全都在叙述郾城大捷时插入了大破“拐子马”一节,而且可能也都是以《宋史·岳飞传》为主要依据。这样一来,就使得一般人对于“拐子马”有了同一种理解,即“贯以韦索,三人为联”,而且只要“一马仆”,其余二马自然也都“不能行”了。

然而,这给人留下不少疑问。岳珂把“拐子马”和“铁浮图(屠)”混为一谈,且说“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无论是“三马相连”还是“三人相连”,都不太符合逻辑。金军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马。骑兵的特点就是机动灵活,如果把战马用皮绳连在一起,岂不丧失了机动性?

清朝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义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才察觉到此说不通,因而写了一条“御批”:“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据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考证,“拐子马”和“铁浮图(屠)”是两码事,全都不是“三人为联,贯以韦索”的。

到底什么是“拐子马”“铁浮图(屠)”?郾城大战之前,金兀术攻打顺昌城,刘锜取得顺昌大捷。《宋史·刘锜传》对“拐子马”“铁浮图(屠)”有较详细的描述,可供我们参考:(顺昌大战)正当双方激战之时,金兀术身穿白袍,率领侍卫亲兵三千人往来督战,每名士兵都身穿厚重的铠甲,号称“铁浮图(屠)”;胸戴铁兜牟,周围连缀长檐。三人为一组,以绳索连贯,每前进一步,即用拒马木堵塞退路,人进一步,拒马木也随之跟进一步,退无可退。宋军以长枪挑去其兜牟,大斧砍断他的手臂,击碎他的脑袋。金军又把铁骑兵分为左右两翼,号称“拐子马”,都是由女真族人组成,专门用于攻坚作战,战斗紧张时才使用它。金用兵以来,这支部队所向无敌;至此,也被刘锜军所击破。战斗自中午到黄昏,金军失败。刘锜于是用拒马木作屏障,稍作休息。城上鼓声不断,拿出饭汤,战士坐下吃饭如同平时一样,敌人溃散不敢逼近。饭罢,撤除拒马木,深入敌阵中砍杀,又大破金军。敌军遗弃的尸体和倒毙的马匹,血肉互相枕藉,车旗器甲,堆积如山。

《宋史·刘锜传》还记述,刘锜派人在颍河上游和草木中投放毒药,并告诫将士即使渴死,也不能饮用河中之水;有敢于饮用的,灭其家族。当时天气酷暑炎热,敌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人马饥渴,饮食水草便生病,往往疲困乏力。早晨天气清凉时,无论敌军如何叫阵,刘锜按兵不动;“拐子马”“铁浮图(屠)”都是穿戴重盔重甲,长时间在高温下闷得无法忍受。刘锜指挥宋军突然出击冲入敌阵,以利斧砍杀敌人,金军大败。

让我们来看看岳飞当时是怎么说的。《鄂王金佗稡编》卷第十六《经进鄂王家集卷之七》之《龙虎等军捷奏》中,岳飞状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回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在状奏里,岳飞虽然没提到“拐子马”和“铁浮图(屠)”,但“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显然是找到了敌兵的弱点,使用的这些兵器正是敌军的克星。

宋史专家推断,尽管《宋史》对岳飞大破“拐子马”的过程描写不够详细,且存在不少疑问,但从战斗情况来看,岳飞很可能是汲取了之前刘锜顺昌大战破敌的经验。刘锜大破“拐子马”“铁浮图(屠)”的战术,可视为宋军大破“拐子马”“铁浮图(屠)”的基本经验。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据史料记载,岳飞大破“拐子马”的战役发生在郾城北二十余里,而拐张村位于郾城东。从方位看,岳飞基本不可能在这里大破“拐子马”“铁浮图(屠)”。传说只能是传说,却表达了人们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如今,拐张村村名的来历早已名声在外,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麻糖特产已成为拐张村的新名片。


召陵雪霁:郾城八大景之一


召陵区在区划前隶属于郾城。历史闻名的郾城八景分为八大景、八小景、八实景、八虚景。这些景有的有景有物,可观可赏;有的无景无物,只是一些传说故事。但由于流传时间长、地域广,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景。郾城八景历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召陵雪霁是郾城八大景之一。

拐张西村向西约4公里是召陵村。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这里周边南北宽约5公里、东西长约6公里的区域以前叫召陵岗,最高处高于附近低洼村庄二十多米。

“1975年发大水时,周边的村民都往召陵岗跑。”村民们这样说。特殊的地形,使这里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洪涝年间灾民的避难之所。因此,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最有名的当属召陵雪霁。据《郾城县志》记载:“1140年,岳飞抗金时曾驻扎在召陵一带。一天,夏夜黎明时分,有哨兵突然发现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片银装素裹,大声惊叫起来。众将士被他的叫声惊醒,也都起来观看,人人称奇。岳飞仔细察看一番后,向大家解释说:‘此乃天地氤氲之气相结合而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勿大惊小怪。’”

明朝诗人杨元祥有诗赞曰:“彤云散尽晓天晴,白雪皎如牛耳盟。假使苞茅不问楚,而今谁识召陵城。”后还有诗人曰:“夏秋雨后天初晴,夜宿但闻犬吠声。黎明时分哨兵惊,万树银花雪满城。”近日读来,雪霁奇景犹在眼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传说虽已无从证实,却并不影响后人对岳飞精神的尊崇,召陵雪霁因此也成了郾城八景之一。近几年,随着文旅产业发展的兴起,依托这一传说而建立的雪霁花海特色小镇吸引不少人的目光,成了召陵区一大特色主题旅游打卡地。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图/通讯员 李晓伟

统筹 王辉

审读 王俊方

相关阅读: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上)

郾城大捷传青史 家国情怀贯古今——“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一(下)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上)

小商河上英名扬 忠烈浩气万古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二(下)

感受武穆遗风 展现非遗魅力——“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三

从战刀到菜刀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四

神秘太子墓 见证郾城大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五

村名背后的故事——“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六

饮马湖畔故事多 岳飞精神传千古——“岳飞与漯河”系列之七

䩐勒桥停骖勒马 双忠祠忠义长存——“岳飞与漯河”系列之八

编辑:王培